APP下载

企业信用评级衍生风险及其防范

2009-01-06梁卫东

金融经济 2009年8期
关键词:信用评级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梁卫东

摘要:在金融制度比较成熟的西方商业银行,企业信用评级作为风险管理的一个有效工具,其结果被广泛应用于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信贷准入、授信审批、贷款定价、经济资本管理与绩效考核等等。因此,企业评级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及信贷质量,进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企业开展信用评级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予以关注,并就信用评级过程中所存在的操作风险、交易风险以及道德风险等作重点论述,同时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风险控制的要求,讨论如何降低和防范信用评级过程中所衍生的风险,以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管理水平。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评级;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企业信用评级衍生风险及其形成的原因分析

中国银行业将在2010年正式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新协议通过内部评级改善风险控制,将内部评级法(IRB)融入银行风险管理实践,代表了未来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主流方向。内部评级法作为一种两维评级方法,分别对借款人违约风险和特定的交易风险进行评级。第一维度与客户评级一致,第二维度反映交易本身特定的风险要素,如风险缓释措施、产品类别、债项优先性等。为尽早将内部评级法嵌入风险管理实践,为2010年全面实施新协议打下坚实基础,国内的各家商业银行相继出台了各类的信用评级办法,评级办法的实施有利于规范客户信用评级的标准,提高信用评级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规避和防范客户自身原因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

国内较先进的商业银行的企业客户信用评级办法,一般采取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相结合的方法,从系统性风险、财务风险、信用记录和基本面风险等方面进行评价,信用评级的基本流程包括初始评级(R1)、系统评级(砰)和最终评级(R3)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根据系统性风险、财务风险和信用记录等结果,系统计算出客户风险分值,转换为初始违约概率(pD1),并对应为初始评级(R1);第二阶段:将客户基本面信息录入信用评级模型,计算出基本面等级,并以此为依据对初始评级(R1)进行自动调整,确定系统评级(R2);第三阶段:直接评价人员和评价审查人员对客户最终等级提出建议,报有权审批部门审定,确定最终评级(R3)。

(一)操作风险

一般而言,信用评级工作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操作过程和叠进的程序,从评级准备、实地调研、级别初评、级别审查与审定、跟踪监测,到最后的监督检查,各个环节都有规范性的操作规程,期间对于每个环节也有着明确的职责与分工,在国内某先进商业银行的评价系统中,按职责分工分为直接评价人、评级审查人和评级审定人,整个评级过程由直接评价人而始至评级审定人而终,由于风险衍生的比重倾向原因,本文所讨论的操作风险更多关注于由直接评价人所产生的这一环节。

毋庸置疑,实地调研和级别初评都由直接评价人完成,评级前评级人员要对客户进行全面的实地调研,包括与有关人员的会淡,到主管部门进行访谈以及了解客户竞争对手的情况,客户主要产品的用户和服务对象,对客户的反映等;在初评过程中进行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输入和审核,定性指标的判定和结果的录入,评级结论的给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实地调研这一环节,往往存在调研的不全面和深度的欠缺,导致对客户情况的掌握的不充分,直接影响到对客户的判断;而对于年度评级往往疏忽于这一工作,认为平时一直联系客户,对客户情况比较了解,没有再进行全面调研的必要,忽略客户情况的动态性变化特点。

在初评环节,要求直接评价人对企业进行评价前应认真检查录入报表与原始报表的一致性、行业及规模选择的准确性、基本资料及各项现金流补录资料录入的完整性,事实上,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都存在报表制作的不规范和财务数据不真实性的现象,而在目前情况下,评级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财务报表而进行的,由于对财务报表的审核不严或基于财务分析知识的欠缺,难以准确审核财务报表或更多由于特定的信贷目的而授意客户进行目的性的财务报表的编制,甚至可以制造基于特定目的的审计报告,对于我们后面讨论的这一问题更多应由道德风险分析来完成,而联系操作风险这层面可以用逆向操作来总结,即寄予一定的信用等级结论反方向进行评级操作。而在定性评价中,由于信贷人员的优势偏好心理,往往喜欢给自己管理的客户进行较好的评价,容易偏离客观事实,即使没有特定的信贷目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这样的操作风险,而对于定性打分较高,定性得分高于定量得分25%的提示往往不加以关注或重视不够,未按照客观公允的原则进行操作。

(二)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是在交易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负背离的可能性。交易风险生成的前提条件是交易的存在,必要条件是市场的不确定性,充分条件是实际与预期收益的负背离。交易风险主要表现为成交风险、价格风险、竞争风险、质量风险、违约风险、信用风险、欺诈风险。

交易风险发生机制不同的理论有不同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分析得出:交易风险的发生是由于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受阻及交易原则的破坏。运用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得出:交易风险的发生是由于环境因素,交易主体因素、交易客体因素和交易制度因素的作用。而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则认为交易风险的发生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

在银行内部信用等级的评定过程中。交易风险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由于贷款对象选择而产生的衍生性风险。由于于信用环境和法制环境上的软约束,导致客户向银行隐瞒真实经营业绩和风险状况以谋求信贷支持,使得银行无法获得真实的“完全信息”;在全社会产业结构大调整的过程中,许多企业领导层无长远的发展政略与计划,随波逐流,使得银行对贷款申请人的市场应交能力,企业发展的生命力等信息把握不准,这些都可能会导致银行作出逆向选择,把贷款借给“目前状况较好”的劣客户而拒绝向极有发展潜力的好客户贷款。由此,在信用等级的评定中给出不准确的定性判断和结论。

此外,信用等级评定过程中所蕴涵的交易风险也往往由于纳什均衡现象而产生,纳什均衡指的是一种战略组合,这种战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组成。这集中体现在对债务负担过重的企业以及重组企业是否发放贷款的权衡决策中,目前国有商业银行都有一些债务负担很重的国企客户,其中有些已有重组安排或重组意向。对这些目前现金流量不足,付息困难、还本无望的国营企业,银行还能否发放新的

贷款?如果该企业无好的盈利项目或产品,银行一般不会考虑再发放新的贷款。但如果有可能会盈利的项目、银行应采取何对策?这对决定是否给予贷款的关键在于该项目是否能保证盈利,能否改善并增强还本付息能力,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这时银行贷款就必须采用一种逆向操作模式,银行的内部信用等级的评定也就为此进行服务。

(三)信息不对称及道德风险

传统经济学基本假设前提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经济人”拥有完全信息。实际上人们早就知道,现实生活中市场主体不可能占有完全的市场信息。信息不对称必定导致信息拥有方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种行为在理论上就称作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所谓道德风险,梅耶森(Myeson,1991)将其定义为“参与人选择错误行动引起的问题”。根据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一般认为道德风险是指由于经营者或参与市场交易的人士,在得到来自第三方面的保障的条件下,其所作出的决策及行为即使引起损失,也不必完全承担责任,或可能得到某种补偿,这将“激励”其倾向于作出风险较大的决策,以博取更大的收益。

在信息经济学中,常常将在交易中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知情者)称为代理人,将不具备信息优势的一方(不知情者)称为委托人。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借贷关系中的借款者即为代理人,贷款人为委托人:在金融机构内部的日常经营管理中,业务的执行者、操作者是代理人,管理者是委托人。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知情者)所拥有的信息影响委托人(不知情者)的利益,换言之,委托人不得不为代理人的行为承担风险。

二、防范我国商业银行企业信用评级衍生风险的对策措施

(一)充实行业信息库和客户数据库

不同行业的发展前景、市场结构和主要风险因素各不相同,只有通过行业比较,才能比较客观地估计不同行业受评对象的信用风险水平,并使不同行业的信用评级具有可比性。为此,银行评级人员应充分重视行业研究的重要性。鉴于各分支行的技术力量有限,商业银行总行可以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此项工作,建立行业信息库,既包括对各个行业系统详细的分析,又能及时发布国内外的最新信息,做到资源共享,提高评级工作效率。

1、增加数据库中风险分析因素,建立一套完整和连续的风险预警数据库。风险分析数据库应主要包括:①宏观经济信息,包括经济发展规划、社会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贸易等;以及国家有关财政、金融、外贸、外资等方面的政策法规。②中观经济信息:包括地区的自然资源、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数据信息;以及行业产品结构、技术动态、投资重点、生产规模、财务标准等。③微观经济信息,包括企业技术装备、组织管理、财务状况、产品市场供求及价格变动等。④信贷信息,包括各行业信贷资产的存量和增量,行业信贷资产在不同地区、信贷品种、担保方式、贷款期限的分布状况,以及银行在信贷经营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等。

2、加强对现有数据库中数据清洗和补录,按照巴塞尔资本协议规定,实施IRB法的一个重要前提数据库要有5年以上观察期。而我国银行风险管理最薄弱之处,也就在于数据的连续性,数据质量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都是目前需要改进的当务之急。

3、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模型大多建立在企业财务分析基础上,其特点是偏重于考察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负债水平,但这种分析时常给信贷决策带来误导。随着经济发展,企业间业务往来日益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银行在信用分析时,不能光看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而应更多关注财务管理的“王牌”——现金流量表。另外,在缺乏有效审计的情况下,企业财务欺诈时有发生,但数据作假主要集中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作假的难度较大。因此,重点增设了现金流分析模块,作为财务数据异常波动检验的重要补充,以得到更符合实际情况的信用评级。

4、由专门人员及时对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并按要求录入银行信贷信息管理系统。

(二)借助中介机构的作用

1、政府部门采取措施建立起企业信用数据库。对于我国来说,政府的调控能力和动员资源的能力是最强,要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企业信用数据库,如果没有政府的权力做基础,充分利用财政、税务、审计、银行等部门现有资料,很难完成。

向中介机构购买数据。例如目前,世界上典型的企业资信数据库有美国邓白氏公司的“世界数据库”和欧盟的“欧洲大门”。世界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大的企业信用数据库,所有世界各国近5700万个企业的信用档案,其中中国企业的资信档案有20万个。这个方案的问题是中介机构的合作意愿不会竞争太强烈,主要是因为数据是体现中介机构竞争力的核心之一,数据共享,大大削弱其竞争优势。

我国商业银行在目前内部评级水平不高、专业人员不足、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企业资料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某些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评级委托给专业机构,包括国内机构、中外合资的机构、外资机构等,或者与专业机构共同进行评级,以充分提示风险。

(三)建立健全评级监测检查制度

要建立健全监测检查制度,定期或随机了解评缎过程,检查评级质量,防范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随时发现并解决评级中出现的问题;各行在年度评级结束后要及时对辖属机构评级工作进行总结和检查,增加不道德风险交易的成本,加大对于对弄虚作假,人为拔高客户信用等级的责任人和责任行处理的力度。

此外要按照信贷档案管理规定强化对客户评级档案资料的管理,并将客户的审计报告、评级报告、评级申请及客户基本资料纳入信贷业务档案库。

(四)形成具有约束力的信用文化

一个组织可能会设立非常复杂的政策及程序,通过检查、报告等手段来控制其风险承载,但是如果这个组织缺乏一个良好的风险文化内核,所有这些都将是徒有形式,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在一些组织中,信用文化是机构风险文化的一个固有的组成部分,并在其后有一个明确而有力的目标推动着。如果信用文化真的融入了一个机构的血液,那么,这个机构的政策、程序就能提供有力的支持。

信用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约束,使每个职员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以及会因什么而得到惩罚,会因什么而得到奖赏,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职员的道德风险。好的信用文化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信用目标,即银行所承担的风险的安全范围;其次,还取决于管理者的言传身教;另外,一个银行的报酬系统也是营造信用文化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五)借鉴国际性银行内部评级方法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国际银行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行之有效的评级方法。如1997年1月1日。美联储及联邦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对CAMEL评级体系进行了重大修订,形成新的评级体系即CAMELS。新体系与旧体系相比,一是增加了市场风险敏感度指标。二是充分重视风险监管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各个具体评级项目中普遍强调风险因素和对管理层的考证,突出M即管理水平的决定性作用。它的出台,对发展中国家的评级工作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当然,我们既要借鉴国际性银行的评级技术和经验,又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内部评级方法体系,这是健全和完善中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系统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信用评级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互联网金融征信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