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币区域化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2009-01-06刘方媛

金融经济 2009年8期

刘方媛

摘要:货币区域化有利于节省兑换费用,降低内部交易成本,消除货币风险和清算风险,对于区域内各国进一步加强经济协作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货币区域化的涵义和货币区域化的理论与实践,接下来结合现实分析人民币区域化现在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从而得出结论:人民币区域化的国内条件正在日益成熟,国外环境机遇难求。人民币区域化已经进入实质发展阶段。

关键词:货币区域化;人民币区域化;环境分析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为顺应国内外市场和企业的要求,保持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正常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多便利,国务院于2009年4月8日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城市先行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2009年7月1日,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正式公布后,7月6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正式启动,人民币区域化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分析货币区域化的涵义、理论和实践出发,讨论人民币区域化现在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一、货币区域化的涵义

货币区域化,从国际货币所体现的职能角度来理解,通常是指某国通过制度安排的某区域货币,能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居民和非居民所接受,并在该区域内行使自由兑换、交易、流通、储备等职能的过程。

人民币区域化是指人民币在一个地理区域内行使自由兑换、交易、流通、储备等职能。在目前阶段,人民币的区域化并非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内的货币一体化,而是通过与区域内货币的长期合作和竞争成为区域内的关键货币。人民币区域化有利于我国用货币换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实际资源;降低我国对外交易的成本,为我国与区域内居民的经济交往提供便利;促进我国与区域内贸易和投资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二、货币区域化的理论与实践

(一)货币竞争与货币替代理论

如果本外币之间的货币兑换与对外经济交往相关性很低,甚至无关,而且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空间上具有普遍性,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替代(董寿昆,1997)。影响货币替代的因素都可以归结为两大类:货币的价值与货币的使用成本。货币的价值从长期来看由一国的经济实力决定,而在短期则由一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决定。政府的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尤其是控制通货膨胀的能力和效果,可以对本国货币价值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货币使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货币竞争本质上就是一国经济实力与宏观经济政策的竞争。

人民币区域化是人民币参与货币竞争,并试图在区域内替代其他货币的过程。根据货币替代理论,最终实现人民区域化,就要提高人民币价值,即加强我国经济实力,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和人民币币值稳定等。

(二)欧盟货币一体化的实践

货币区域化最典型的成功案例就是欧盟货币一体化,即欧元的产生。欧盟货币一体化其实质是为了货币金融合作而组成的货币联盟,在这个联盟内部,对内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对外则逐步实行统一的汇率,最终要实现货币统一,即发行单一的共同货币。同时,建立统一的货币管理机构,负责保存各成员国的国际储备,发行共同货币,并决定货币联盟统一的货币金融政策。

欧盟货币一体化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大致过程可以归纳为:欧洲支付同盟(1950)→欧共体(1958)→欧共体内欧洲货币体系(1979)→《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三步走战略(1991-1999)→欧元正式启动(1999)→欧元国原来货币完全退出流通,欧盟货币一体化最终完成(2002)。欧盟货币统一,使得资源在整个欧盟实现有效配置,为西欧提供了一个稳定的货币市场,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汇率的不确定性和汇率投机。实践证明,欧盟货币一体化在增强欧盟整体经济实力,提升国际地位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截止到2008年6月,欧盟拥有3.75亿人口、GDP为7.88万亿欧元、占世界GDP的25.4%。

三、人民币区域化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经过几年的推动和发展,人民币区域化进程缓慢而实质性地向前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正式启动,这标志着人民币的贸易地位已从计价货币部分提升至结算货币,而在国际货币选择上,无论从私人部门看还是从官方角度看,国际贸易中的交易媒介货币是国际货币选择的基础和核心。这说明人民币区域化由此迈出重要一步。下面就人民币区域化的国内外环境进行分析。

(一)人民币区域化的国内环境

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国要积极大胆地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一般来说,一种货币要成为区域性货币甚至成为世界货币,货币发行国起码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具备吸纳他国资本、产品出口的巨大市场;二是拥有稳定的币值;三是提供开放的、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国内金融市场。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贸易金融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金融环境的逐步改善,人民币区域化条件正在不断成熟,人民币必将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货币。

1.中国具备持续增长的经济实力

一种货币能否成为区域关键货币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市场选择的基础是货币发行国要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英镑和美元称霸世界时,英国和美国都是当时的世界经济枢纽。德国马克和日元在成为全球主要国际货币时,德国和日本的经济都在大幅度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1-2007年更是保持了GDP年均10.6%的增长速度。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英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200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

2.中国具备相对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由直接手段变为间接手段,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随着财政、金融、外汇、投资和流通等领域中的改革正在深化,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效果明显。这一切保证了我国国民经济在快速、稳步发展的同时,物价保持相对稳定。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和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都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物价水平总体上来说变动幅度不大,这保证了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

3.人民币币值保持相对稳定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政府所做的“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使人民币在亚洲地区的公信力大大提高,同时政府同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的能力明显提高。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并完善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随着新汇率体制的实施,人民币进入了缓步升值期,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08年人民币升值幅度分别为2 43%、3.13%、6.9%和6 9%。

4.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