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让科学探究不再神秘
2009-01-05缪健
缪 健
“每一个Blog,都是跳动着的一颗生命,是闪烁着的一束火花。生命彼此感应,火花彼此碰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庄秀丽博士有这么一段诗意的描述。
面对“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工作方式、新的学习方式和交流方式”,我们如何让博客平台更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绽放其独特的魅力呢?我们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尝试、自己的实验和自己的思考。
缘起:网络给予的启示
2008年新学期一开学,拿到手的科学教材让我傻了眼,第一单元是“我们长大了”,5课时内容安排的是青春期教育。说实话我知道这方面的教育很重要,但我一下子无计可施,学生已经知道多少呢?是怎样了解到的?怎样引导他们学习?他们又会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呢?联系其他学校的同行,请他们支支招,也就是男女生分开教学,分别请卫生保健老师或年长的老师以讲座的形式稍作介绍。我总觉得这样实施教学存在着不足,好像缺点什么。
其实,在和学生一起进入小学高年级学段的科学学习后,我发现联系生活就可以开展科学学习的经验已经不顶用了,进入了一个需要一些相应知识以及相关信息的搜集和准备作为基础才能开展科学探究的阶段。可用的、可信赖的信息源在哪呢?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网络,因为它“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又想到在我们教师专业成长中有着特别贡献的教育博客,于是想试着运用博客这个网络平台来攻克这一难关。
尝试:一次成功的体验
具体实施是从六年级一个班开始的(据信息技术老师介绍这个班里有几位“计算机高手”),选择的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内容,分三次加工信息。
第一次活动,请每位学生搜集关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资料,上传到主题博客中。当然,这时我还是以引导有兴致参与这种形式的学生为主,包括资料搜集方式方法介绍(图书查阅摘录和网络搜集)、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介绍(百度等),甚至还指导他们学习合理设置搜索关键字等。另外再加上几个要求:全是文字介绍的可以,又有文字又有图片的更好,还要看看哪位同学搜集到的资料多、信息源广。还特意联系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专门用一课时时间让学生去实施,可以用“发表评论”功能补充添加,也可以自己发新的主题。这样,一下子就增加了三百多条信息,内容五花八门,几乎把与“遗传”和“变异”有点关系的都给加进来了(见图1),而且重复的比较多。我真是又惊喜又担忧,惊喜的是这种形式的活动在这开始阶段学生还是能接受并乐意参与的,担忧的是这么大的信息量怎么让学生接受呢?
所以,在第二次活动一开始,我带领全班学生一起大概地浏览了一遍所搜集到的全部信息资料,在肯定活动成果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这些信息资料进行分析辨别,去除重复的内容后我抛给学生一个话题:“怎样避免各自搜索的信息资料与别人重复,你有什么好办法?”这是在引导他们思考,又是在让他们想办法学习整理信息。于是,诸如“几位同学小组合作一块搜集信息”,“发布新信息前看看已有信息情况”等一些很好的主意出炉了。在一番讨论后,选择了给即将上传的信息起个小标题(能让其他同学一看就清楚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果说第一次活动是广泛搜集主题学习资料的话,那么这第二次活动仿佛是一次“海选”的过程,现在看来这“海选”还是见效的,因为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其实是学生在整理信息阶段的甄别、取舍的过程中完成了一定量的相关阅读,为主题学习的深入发展打下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他们不仅注意到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人类有、其他动物有、植物也有”,还发现了“兄弟姐妹之间的是有同有异,即使是同胞胎之间也存在着大同小异”,还知道了“孟德尔的研究很令人信服,袁隆平的贡献更是伟大,还有许多的秘密等待着人们去探究”等。这样无意中就把整个单元的内容重新整合在一起,而且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究分别搭建了自己对这一主题学习认识结构,这对他们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也是最有效的学习过程和最为珍贵的学习收获。
第三次,我请每位学生上传自己和父母的合影照片,并且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合照片“有鼻有眼”地细致观察分析并阐释自己与父母从外表看所表现出来的遗传或变异现象(从外貌看我哪个部位长得像妈妈、哪个部位长得像爸爸。总的说比较像爸爸还是妈妈。注意事先要向班主任了解情况,留意个别可能是抱养的,不能暴露他人隐私)。当然这还可以拓展为一次温馨的亲情教育,自然也成就了主题学习的升华,探究活动的价值又提升了。
三次信息加工与强化,形成一次完整的探究活动,每个孩子都参与信息收集与加工处理,原本比较枯燥的主题学习在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后形成了不少非常直观的探究成果。有了这次成功的尝试经历,有学生主动和我商量今后可不可以经常运用这样的方式组织主题学习活动。看来是热情高涨啊,我也就顺水推舟地说,你们可以试试紧接着的《进化》单元,于是这个班级又发起了《进化》的科学学习主题探究。没想到的是两天不到的时间,一个主题学习集就出来了,从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到三个发展阶段,从树形生物关系到达尔文的进化学说,从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到面临的学术挑战等,应该说他们搜集到的资料比我教学参考上的还多,更没想到的是还有家长也参与进来了,“非常欣喜地看到孩子们对进化这个话题如此关注,很难得。对于小学生来说,我建议老师可以多用图示的形式给学生作介绍,这样很直观、清晰,小孩子也容易接受和记忆。”后来一打听,原来这位家长是位高中生物老师,难怪说得这么好!除了六年级学生以外,我还有意识地请赵老师组织一些四年级学生也参与进来,主要是想试探性地看看中年级学生是否也有兴致参与到这种形式的学习中。事实更让我感到欣慰,虽然他们还只是老师手把手地指导着参加的,但据赵老师说,这些孩子一开始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在阅读了前面一些高年级同学搜集的学习资料以及学习感想后,也纷纷要求将自己的想法发表在主题博客之中(见图2),可以看出四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好像还更直观一些,而且还有不少学生能联系实际情况去谈说。
正是因为博客具有强大的知识管理功能,使学习者和教师能够保存科学探究中主题学习内容和相关资料,形成一个个科学主题电子文件档案;信息交流平台的功能使得学生可以按照各自感兴趣的话题自由构建学习小组,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课堂内外通过博客进行交流和提问答疑;教师之间可以构建虚拟的教学平台,即时更新与同步打造立体、多功能的“移动课堂”。怪不得易方软件公司执行董事兼多家IT公司顾问毛向辉曾说:Blog将成为教育中的重要工具。
实验:课题研究的推进
小有成功让我更有信心,参与的班级增加到3个,另外几个平行班作为对照班,按照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实施,事实上我也就此内容申报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学教育研究课题《综合实践活动与师生发展》的子课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实施科技体验教育的研究》,并且顺利通过开题论证,经历了中期的汇报展示,反响还不错。目前还在进一步争取申报成为青年教师专项课题研究项目。既然作为课题研究的内容,落脚点最终应该是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特别是运用博客平台对于学生科学主题探究中信息量少这一问题的解决效果怎样,这是我非常关注的。在一年多的实践中我注意到,学生在关注和参与主题学习博客的过程中,每一条信息的增加都将带来以下四个方面能力的提高,以张某某同学搜集的“在遗传学上,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后代的现象”为例:①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够搜集到与探究主题“遗传与变异”有关的信息(概念和举例);②信息的自主管理:能够挑选自己认为合适的主题信息(关于遗传的概念网络上有多种说法,他选择的是“遗传学”上的叙述,比较可信);③信息的合理加工:能够对相关信息做出处理(有个让人一目了然的小标题“举例说明遗传”,还能联系自身情况说—说);④信息的即时交流:能够及时把有效信息发布共享(按照活动要求把资料信息发布在主题学习博客中)。这样,学生不仅通过主题学习博客学生可以找到感兴趣的资料,更能从别人的学习和研究中找到灵感,研究问题并确定自己的课题。同样借助主题学习博客,学生可以将自己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上传并请求帮助,当然也可以解答问题,教师则可以通过主题学习博客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开展情况及时了解并做出适当引导,这有利于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今年上半年也就是课题实施一整年的时候,我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做了一次简单的调查,主要是以回答问题的形式实施的。这次调查虽然不能形成很科学的结论,但还是可以表明参与过博客主题学习以后与没有相关学习经历的学生有差距。实验班学生在对博客平台的了解、浏览和使用等方面表现出的肯定程度都大大超过对照班学生,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你觉得主题学习博客对你有什么帮助?”实验班同学的回答都很精彩,这里选取几个:“主题学习博客对我的进步意义很大,我时不时会在上面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和大家一起共勉。”“我喜欢,我觉得是我学习的一部分。”“我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把我所感兴趣的内容告诉给同学,还可以提出意见,他们也可以提出意见。”“从小老师就要求我们写日记,说是对学习很有帮助。现在我经常看博客和写博客,我认为这个帮助更大。”“第一次上博客,我很兴奋,我知道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但是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得最好。”
思考:主题博客的探究
探究性学习的主题博客活动中给予学生的主要是引导和支持,鼓励学生拓宽自己的学习视野、多发出他们自己的声音,让他们感到这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因此,基于主题学习博客的学生探究性学习至少呈现出这样一些优势。
第一,在探究活动之初,围绕探究主题,通过各种搜索引擎搜集资料,然后有选择地进行整理,并发布到博客之中,形成主题性的学习资料,同时也满足他们个人信息的发布、管理和展示的愿望。通过博客内容,学生可以找到感兴趣的点,也能从他人的思考和研究中找到灵感,博客平台还为师生的交流讨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可以使得参与者更加广泛,参与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因为它并不像论坛那样复杂,也不像聊天那样随意,它是学习者彼此间慎思、明辨的空间。
第二,博客的平台是平等的,它比较看重的是参与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对于探究主题学生可以发表他自己的理解,博客并不要求意见的统一,但要求见解的针对性和独立性。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就可以设置多个不同的议题,允许学生自由地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并通过主题学习博客把学生个体的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借助这个平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样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还能使学生体会到协作学习的乐趣。例如,有一位学生发表了“植物有没有遗传现象?”的疑问,其他学生看到后,通过查资料、谈认识,再点击的“发表评论”功能,就可以把自己的见解与所有同学共享。在相互访问的过程中,可以分享别人的学习资料,使个人的努力得到最大化的使用。所以这样的活动只要能够经常地开展,对于科学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效益提高肯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科学探究不能因为下课铃声而匆匆结束。主题学习博客为我们架起了课内课外的桥梁,学生在课后或者放学后,仍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进一步的探究学习。例如,关于家庭遗传现象的调查,笔者就是通过博客平台,和学生在课后研究完成的。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以致使这一问题研究得非常全面、深入,这其中我只是与学生平等的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更为重要的是,博客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拓展,真正让每一位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群体学习和交流中,可以感知更多的思想、分享更多的经验,更有可能让自己某一方面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结构实现跨越式的提升和发展。
第四,基于主题学习博客平台,我们实现了实时的生生互评、教师评、小组评,甚至还可以让学生的家长通过网络实现对他们孩子学习的关注并且来给他们的孩子评价。这样一来,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的家长更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可谓一举两得。
确实,主题学习博客把信息技术运用和我们的科学课程有效、便捷的联系到了一起,借助主题学习博客这一强大的交互平台,不仅在组织学生科学探究活动中可以合理地使用,同样还可以开展科学课与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教学)整合的尝试和研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优化科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同时我也找到了解决第一单元教学困惑的良策——建立主题学习与交流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