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008-12-30王济军陈玥
王济军 陈 玥
摘 要:天津市滨海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课题根据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指标,结合实际情况,对滨海新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信息资源、IT应用、投资结构与管理等方面做了问卷调查,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滨海新区;教育信息化;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8)24-0019-04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水平乃至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006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在新世纪新阶段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部署,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这无疑为滨海新区的教育尤其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十五”期间,依据《天津市教育信息化规划》,天津市塘沽区、大港区和汉沽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人才培养等方面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教育信息化投资比例还不合理、教育信息化管理还不健全等。随着滨海新区的进一步开发,这些不足将更加凸显,教育信息化水平将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化教育的需求,滨海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着更加具体而紧迫的任务。本文在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项目《滨海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的支持下组织了本次调查,做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对策,它将为今后滨海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于转变滨海新区教育信息化的思想观念,促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对于深化滨海新区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滨海新区的发展培养人才,构建与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更具深远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进行,了解滨海新区教育信息化现状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本次调查研究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基础设施、信息资源、IT应用、投资结构、信息化管理。
整个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问卷设计阶段。课题组在参考和借鉴有关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于2007年11月设计并编制了调查问卷 [1],为了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请专家对问卷进行了论证和修改,于12月上旬选取部分学生和教师,利用该问卷进行了小范围抽样调查,在征询他们的意见,了解答题情况的基础上做了最后修改,确定了教师版40个问题以及学生版30个问题的问卷;
第二阶段为问卷调查实施阶段。2008年1月课题组随机选取了滨海新区行政辖区内的4所普通高等院校、6所职业技术学院、6所中小学共计92名教师和625名大中小学生以及塘沽和大港两个区的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的4名教育行政人员为调查对象展开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共发放调查问卷721份,收回有效问卷668份,其中学生问卷575份,教师问卷90份,教育行政人员问卷3份,问卷有效率为92.6%;
第三阶段为数据处理与分析阶段。问卷回收后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结果分析,并撰写了调查报告。
三、调查的样本分析
1.学生的分布情况
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大学生190人、高职和中专生165人、中学生120人、小学生100人,分别代表了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基础教育三个层次的学生样本,人数分布比例恰当,保证了此次调查的有效性。如图1所示。
2.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分布情况
教育行政人员3人、高校教师30人、高职和中专教师30人、中小学教师30人;其中低于30岁的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有28人,占总人数的30%;31~40岁的有34人,占总人数的37%;41~50岁的有21人,占总人数的22%;50岁以上的有10人,占总人数的11%。如图2所示。
四、调查结果
1.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调查显示:滨海新区高校的生机比例达到7.3∶1,高职和中专学校的生机比例达到9.7∶1,中小学的生机比例为10.5∶1;在90份教师问卷中显示:高校的师机比达到1.5∶1,高职和中专学校师机比为2.1∶1,中小学的师机比例为2.4∶1。调查显示:100%的大学、职业技术学校和中小学都已经建立了校园网并连接到了Internet。校园网中33%的主干网带宽达到了1000M,67%的主干网带宽达到了100M。此外,各类学校在部分教室中分别安装了电视机、视频展示台、视频播放系统(包括VCD、DVD和录像机)、语音录播系统、光学投影仪、电子白板、网络接口和计算机等信息化设备,其比例如图3所示。
2.信息资源现状
调查显示: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网站,只有50%的校园网每天更新,37.5%的校园网能够做到每周更新一次,还有12.5%的校园网每月才更新一次,甚至不更新;各学校的校园网能为师生提供一些信息和服务项目,其中有100%的高校校园网为师生提供动态新闻浏览、电子信箱、常用软件下载和流媒体点播等服务和功能,100%的高校和67%的职业学校能够通过网络向学生提供选课、成绩查询和教学评价等功能;50%的高等学校拥有1门以上市级精品课,75%的高等学校拥有4门以上的校级精品课,31.25%的学校能够提供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或多媒体授课系统;75%的学校拥有自己的各类电子出版物(CD/VCD/DVD教学光盘、电视教材),建有各科教学资源库和试题库,25%的学校没有自己的电子出版物和资源库;87.5%的学校经常使用“北方教育网”、K12、洪恩等教学软件和资源库,12.5%的学校基本不使用以上信息资源。
3.IT应用现状
(1)学生的情况:调查显示,有88.4%的学生经常在学校使用计算机,平均每周使用计算机的时间都在4课时以上,只有11.6%的学生在学校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少于4课时;使用计算机的学生中,有46.3%的是做作业,29.7%的是制作网页、动画等,72.8%的是浏览网上信息、发E-mail、网上聊天,51.2%的是玩游戏。其中,有74.4%的有电子邮箱,21.8%的有个人网站,37.3%的写过博客。575名学生使用各种信息技术软件的情况如表1所示。
(2)教师的情况:54.5%的教师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38.5%的教师可以简单使用,7%的教师基本不会使用计算机;45.5%的教师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37.4%的教师使用网上下载的课件或找别人帮忙做课件,17.1%的教师一般不使用课件;46%的教师利用E-mail、BBS、QQ等各种方式与同事或学生交流,28%的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科教师使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软件的目的如表2所示,位于前三位的是浏览网页、发邮件和备课。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情况:调查显示,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29.0%的教师有所了解,62.4%的教师比较了解,8.6%的教师根本不了解;26.8%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较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45.1%的教师基本能实现“整合”,28.1%的教师则不能实现“整合”。
4.投资结构
“十一五”以来,滨海新区教育信息化投资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市财政拨款、区财政拨款、学校自筹。其中市财政投资比例为45.7%,区财政为15.4%,学校自筹为38.9%(所有学校都没有商业性投资)。调查显示:各学校用于硬件(包括网络平台)建设的投资经费大约占整个投资经费的65%左右,用于软件资源的引进与开发的经费占20%左右,用于教师和管理人员培训的经费占15%左右。
5.信息化管理现状
调查显示:为了规范信息化管理,37.5%的学校已设立专门负责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领导干部,62.5%的学校没有设立专门领导;75%的学校设立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专门部门,负责全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组织和管理,25%的学校没有设立专门部门;62.5%的学校出台了一些规章制度和管理文件,37.5%的学校没有正规的管理制度;75%的学校要求并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并把该项作为教师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25%的学校没有相应鼓励政策。75%的学校会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要求全校的学科教师和管理人员分批分期接受培训,25%的学校没有举办过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
五、结论与对策
1.研究者所得结论
(1)滨海新区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其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这几个比例均已达到或超过全国大中城市平均水平,为信息化建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的设施不仅重复建设而且布局不均衡,很多设备不能物尽其用,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更不能实现校际共享。其主要原因是: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发展理念还未成熟,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与学校之间没有达成一致,建设标准不统一等。
(2)滨海新区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有所推进,但从整体上看并不理想,作为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平台的校园网的功能并不完善,切实可用的资源尤其是以精品课和网络课程为代表的优质信息资源相对匮乏。这是由于长期以来受“重硬轻软”的观念所导致,各学校只注重“路”的建设,而忽视了“货”的开发与利用。
(3)滨海新区教育信息化IT应用比较广泛,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以外,在备课、日常交流等方面使用信息技术的比例也比较高,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和方式呈多样化,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开展的水平和层次并不高,整合的效果不好,一些传统科目的教师甚至不愿意整合。这是由于部分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技能还不高,缺乏使用IT的信心,加上对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也没有完全掌握,才出现这种情况。
(4)滨海新区教育信息化投资结构相对简单,商业性投资较少,这主要是由于教育信息化的投资是一种没有附加值,短期内无法见到经济利益的投资,因此很少吸引到商业性投资;此外,滨海新区教育信息化经费分配比例也不合理,各学校把经费主要投在硬件和网络平台建设上面,而对软件、培训和服务性项目等方面的投资相对较少,这也是“轻应用”的观念所导致。
(5)教育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滨海新区大多数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管理还不够科学化,这是因为部分学校的领导并不重视,学校也缺乏专门的管理人才。
2.对策
(1)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坚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整体理念和按需建设原则,借鉴清华大学URP(大学资源规划)的思想[2],由滨海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共同参与总体规划,尽可能在现有基础上统一建设标准和接口规范,由各学校分步实施,做到按需建设,物尽其用。
(2)改善投资模式,调整投资结构,增加软件资源和管理的投入。在投资方式上,要改善单一性投资模式,寻求多渠道、多来源的投资(包括商业性投资)。[3] 可以把自身教育品牌和优势资源作为运营成本,探索附着在教育信息化上的可行的商务运营模式,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产业化运营。[4] 这不仅有助于增加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而且有助于投资方参与监督实现理想的投资效果。此外还要调整投资结构,增加硬件、软件和管理等方面的投资,三者比较合理的分配比例大约是5∶3∶2。
(3)加强信息化资源建设。一方面,要组建滨海新区信息化资源中心,开展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征集、引进、开发、研究、评价、推荐与交流等工作;另一方面,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各学校的精品课和网络课程为契机统一网络资源库设计标准,统筹规划,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
(4)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技能,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深层次整合。教师是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关键因素,只有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技能提高了,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5] 培训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各学校在加强对学科教师的IT基本理论和技能培训的同时,应该更加重视对课程整合理论的培训,并结合教学实际,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课程整合的实践培训工作。
(5)提高教育信息化科学管理水平。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仅依赖于科学完善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政策,还与学校领导的重视、职能部门的规划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各学校除了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以外,还要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任命专门的领导,规划管理方案,实现“管理归一”。[5] 同时,还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比如尝试企业化管理模式或市场化管理模式等,切实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六、结束语
滨海新区的开发使滨海新区的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为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更加具体而明确的任务和要求。目前滨海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已成为滨海新区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的瓶颈和障碍,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滨海新区教育信息化才会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上对策,希望能为今后滨海新区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珠珠,刘雍潜,黄荣怀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25-32.
[2]张继东,王颖.数字化校园URP系统的构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1):72-75.
[3]王济军,常伟.中美基础教育信息化比较与反思[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2):19-21.
[4]宋凯,李越,耿义良.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J].才智,2008,(7):145.
[5]蔡连玉.教育信息化管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J].中国远程教育,2007,(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