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枝不蔓壮硕主题

2008-12-29钟能文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08年23期
关键词:内心物质生命

钟能文

偏题可以说是高考作文中出现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病症。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精准地审好题。我们知道,随着话题作文在高考作文中逐渐淡化的趋势出现,命题作文越来越成为高考作文的主流。虽然命题作文所蕴涵的题旨更加单一明确,但是这并等于审题难度就降低了多少。相反,不少考生正是因为命题作文题旨的弹性空间比较小,不像话题作文那样有着较大的自由度,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偏题的现象。尽管此类作文不像跑题所出现的“下笔千言,离题万里”那样严重,但是这种游离于题旨之外的现象,直接导致作文主题疲软松垮,不能将主题鲜明地突出出来。因此,要克服偏题现象,除了要审好题外,还要把好用料关,尽量使征用的材料“成色”一致。所谓成色一致,主要是指材料能够充分地论证主题,不能看上去有点“像”,拿来就用。那样的话,极容易出现材料品质驳杂的现象。二是力求保持文章脉络贯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思路通畅。尽管高考作文不像小说那样讲究线索的贯连,但是如果不能理顺文章的脉气,就容易出现表达前后失序甚至前后“打架”的情况。这样就直接影响了文章主题的强化。

[作文例举]

我们的生命有质量吗?

□鲁虹

草长莺飞,那是一个个活泼而脆弱的生命;鹰击长空,那是一个个矫健而艰难的生命;鹤立鸡群,那是一个个矜持而孤单的生命;蚕死丝尽,那是一个个短暂而无私的生命……(开始以四组镜头概说生命的“属性”,句式整饬而富有韵致。感觉四个类别的概括,其中最后两个非常精准,“矜持而孤单”、“短暂而无私”,对鹤与蚕的勾写十分切合。)

在这世间,无数的生命在繁衍生息,其中,人类的生命尤其显得曼妙多姿。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制定的轨道运行着生命的列车。或许是奢侈的,或许是清贫的,或许是健壮的,或许是孱弱的。对于别人的生活,我们没有插手的权力,但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对最有质量生命的定位。在我看来,生命的质量评定包括两个方面:外物的充足与内心的充实。(这一段用语华赡而精到,意思表达精粹而严密,由物及人,再由生命的类属引出主题“有质量的生命”,并恰到好处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思维缜密,水到渠成。)

对于外物的充足,包括身体的健康,很多人不屑,但不得不说,它很重要。(这里发生转换,要把握好“外物”的内涵,以免产生论述上的歧义。从表意倾向上看,基本上立足在以身体为主的物质形态上。)

杜甫,因生活的贫困,“檐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是“床”不是“檐”。)最终潦倒死去。(说“潦倒”可以,但是和“死去”联系在一起,似乎显得有些不妥。)李贺,一代“诗鬼”,却是多才短命,身体虚弱,二十九岁便早早归西。(“早早归西”和前面说杜甫“死去”一样,多少显得有些失敬。)巴尔扎克,一代巨作《人间喜剧》的作者,由于生活的拮据,不得不拼命工作,以至于工作负荷大,用喝咖啡来刺激自己。后果如他所说:“死于二十万杯咖啡”。(说巴尔扎克因为生活拮据而拼命工作,似乎不太恰当。)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这是民族的精魂,值得学习,但他死于物质贫乏却是事实。(这里多少显得有些武断而片面,因为给人感觉朱自清好像是被活活饿死的似的。)

以上说的这些人,他们头上都有着炫目的光环,也都因外物的不如意而过早结束了自己辉煌的生命。如果条件好一点,那么他们自己的生命不会更有质量吗?不会更轻松一点,不会更洒脱一点,不会少一点苦闷,少一点压抑吗?(这样的论断意在突出物质的重要性,可以。但是推敲起来,还是有些不足。因为物质的贫乏与精神的富足并不构成必然的冲突。相反,物质的贫困往往是造就精神伟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杜甫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后人据此发挥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某种程度上就是强调物质的高度困苦往往促成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体验和认识。这也许是造化的无情与悖理之处。另外,物质的丰饶并不一定就能使人更轻松更洒脱起来,也不一定就能使人少一些苦闷与压抑。也就是说,物质的多寡与人的精神并不完全产生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这一段的论说,理据并不给人十分充分的感觉。)物质的保证是美好生活的基础,如果都食不果腹,那么所谓的“精神遨游”、“美好生活”岂不是空谈。物质,是第一步。(这样的论断是可以的,因为落脚点在强调物质的重要性。不过从论证的严密性来看,仍然值得推敲。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里,崇尚的就是安贫乐道的精神。孔子曾说过:“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刘禹锡的《陋室铭》正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体现。所以,在人的精神生活层面,物质的富裕并不就是美好生活的象征,相反,古人崇尚的恰恰就是对人的精神与思想的修炼。比如庄子。这种修炼往往是以对物质或外物的不看重为特征的。当然,本文的立论基点是站在朴素的唯物主义立场上来进行的。所持的观点是站得住脚的。但是要使论证精准严密,还需要考虑周全一些。)

内心的充实,是有质量生命的决定性一步。或许你很富有,但是没有内心的充实,你也只是一个“有钱人”,而不是所谓“生活幸福”的人。试想一下,一个腰缠万贯的人什么都不懂,更无“文化修养”可言,那么是否会像一个“拾到金条的野蛮人”呢?(“内心的充实”如何界定,需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依托,否则意思表达就显得有些笼统。这一段文字虽少,但是涉及的概念很多,需要注意表达上逻辑的严密。比如“一个腰缠万贯的人什么都不懂,更无‘文化修养可言”,这一句本身逻辑表达上就不够精准。从句子本身表达来看,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存在吗?“什么都不懂”?就显得偏激了。另外,这一段的论述,最好还要照应到前面对杜甫关于物质贫乏导致生命质量不足的论证。)

听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国掀起了一股“购书热”,很多新富起来的老板为了显示自己的修养,纷纷在家中、办公室里设置“书房”、“书角”,将书店中一架一架的书一本一本往回运,开口就是“这一书架上的书我全包了”。

现在想一想,他们是多么可笑,他们愚蠢地将内心的享受与金钱挂上了钩,最终不过是一具具有钱的空壳。(新富起来的老板购书,无论从什么角度,都不应当非议。不能简单地说他们购书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修养。因为购书本身就多少显示了对“有质量的生命”的追求。尽管结果不一定能够达到。所以,这一段所采用的例证不太好。最好能够顺着前面的线索,一路往下举证,即顺着诸如杜甫一类伟大人物往下说,以保持文章观点与理论的统一。另外,在用语上,“他们是多么可笑,他们愚蠢地将内心的享受与金钱挂上了钩,最终不过是一具具有钱的空壳。”也过于偏激了,要知道,老板买书的行为本身并不就显得很愚蠢呀。)

由此而看,有质量的生命是内外皆须具备的。由外,我们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物质条件,对内,我们需要有一个充实的内心。(这是全文的结点。须知,这是一个非常宏大而早已成为定论的观点。回头看看,本文将这个观点阐释得清楚了吗?论据充分吗?)

人生就像坚果,物质好比果壳,内心好比果肉。没有坚固的壳,果肉往往会因小虫的啃咬而腐烂;没有果肉,再好的壳也只有惘然。对照一下,你的生命有质量吗?(注意,说的是“有质量”,而不是生命的形态本身。坚果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形态,这种形态并不包含对“有质量”的诉求。从论证的深刻性上来看,这个比喻显得简单了,不足以显示“有质量”的深度。)

[作文评析]

就《我们的生命有质量吗?》这个题目来看,它是一个问句。问句表明意思并不能立即确定,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既然是问句,那就要就问句本身来立论。这个问句包含的落脚点是,我们的生命有质量值得怀疑,需要进一步深入论证才能加以确认。换句话说,“我们的生命有质量吗?”立足点是对我们的生命质量进行总结与反思,从而揭示出什么样的生命才有质量。

就本文来看,论证的基点是“什么样的生命才算有质量”。虽然说的仍然是“有质量的生命”,但是仔细一推敲,还是和题目有些距离。

这样看来,如果按照题目所给定的线路,最好这样来构思,先例举我们的生命没有质量的诸般现象,然后提出有质量的生命“定义”,再类举古往今来那些有质量的生命的典型代表来证说。这样就形成了一篇针对现实生活加以针砭的时论文章。

那么,现实生活中,缺乏或没有质量的生命现象有哪些呢?不要多讲,就举一点人们最关心的典型案例,比如人们对金钱的追逐,也就是对物质的无节制的追求,导致人的精神与道德滑坡与沦丧。那么,无节制的追求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比如商家的不诚信行为,导致假冒伪劣产品的大量出现;比如人们对金钱的无节制追逐,导致人们过于追求物质享受,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句话,只要有钱,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这种典型的拜金主义直接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的贫穷与荒芜。人们追名逐利,不顾伦理道德,不顾社会规范,藐视法律制度,丧失了一个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凡此种种,皆可视为无质量的生命的表征。

那么,有质量的生命是什么样子呢?不要抽象去阐说,可以以古往今来那些卓越人物为代表,以他们的言论或行为来进行例说。最典型的要数陶渊明和杜甫了。前者不为五斗米折腰,追求的是精神的超拔与高远;后者虽穷困潦倒,仍然心系国家与人民,写出了众多的忧国忧民的不朽篇章。他们的生命才是高尚的,才是最有质量的。

最后,可以适当加以抒情,表达一下“我”对有质量生命的心向往之的感情。一篇紧扣题目的作文就成形了。

这样来构思,强调的是精神内涵的充实与伟大才是有质量的生命体现,而不是强调内外皆备。内外皆备只是从唯物论的立场来持论,显得过于实在了,缺少文学的理想与浪漫气息。作文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创造,但是一篇作文如果缺少文学的味道,也就缺少了韵味,读起来也就显得有些干瘪了。

这样看来,就这篇作文来说,值得总结的有两点。一是要审好题,内容和题目一定要“般配”,不能文不对题。要力求文题合一,天衣无缝;二是注意例证的典型。所谓典型,最好要多举那些早为人们所熟知而且已有明确定论的例子,不要让例子意思含糊,让读者理解起来有“歧义”,从而曲解或误解了文章的意思。像本文所举的老板买书一例,就难以让人信服。三是表达上尽量追求严密精准,不要偏激。一偏激就容易产生漏洞。只有表达上严谨,别人才挑不出文章的毛病。

猜你喜欢

内心物质生命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