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08-12-29孙善先
中国教师 2008年4期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埃里克·霍弗说:“在巨变时代,善于学习的人将继承未来。有学问的人将会发现他们为生存其中而进行准备的世界已经不存在。”可见,学会学习已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教学中的如何“教”逐渐转化到学生如何“学”的探讨上。教学中,我就如何加强学生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实践探讨。
一、改变学习方式,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法”影响“学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习方式以他主、被动、接收为基本特征。提起学习,学生想到的行为是读书、听讲、做练习、考试,目的是学知识、升学。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按教师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填鸭式、一刀切的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削弱甚至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增加了学生负担,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低下,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为此,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主要扮演教学情境的设计者,教学重点难点的释疑解惑者,教学过程的监督者。给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更多的尊重、信任和激励,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快乐,体验生命的价值。
二、指导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达尔文曾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我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时,非常重视让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制定各自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包括学年目标、计划,学期目标、计划,月周日目标和计划等,做到目标明确,定时、定量按计划完成,并鼓励学生自我检查或彼此检查计划的落实情况。目标的制定与完成要及时作横向与纵向的分析与研究,形成同学之间互相检查、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机制。这样才会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减少无效劳动。
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好的学习方法应符合认识规律。符合学生个性特点。应该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情况摸索适合自己特点的有效方法。如,在用脑效率方面,有“猫头鹰”型,每到夜晚脑细胞进入兴奋状态,精神饱满;有“百灵鸟”型,黎明即起,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有“混合型”,全天用脑效率差不多,但在上午8—10点和下午3—5点左右,效率相对较高。学生要了解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用脑规律,在最佳用脑时间内学习最重要的和难度最大的内容。再如:性格外向的同学活泼好动,注意力转移快,反应迅速,但坚持性差,可指导他们应用“交替学习法”不断变换大脑优势兴奋中心,该玩时就玩得痛痛快快,该学时就学得专心致志,必要时要用意志力来约束自己。而内向型的同学沉着稳重,善于思考,学习认真持久,但思路不宽,领会知识往往较慢。对于这类学生,要指导他们在发挥优势的同时,多与同学交流,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扩大阅读面,拓宽思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和积累,所以在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激励学生发扬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培养良好习惯,增强自主学习的后劲
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让学习更有条理,提高学习效率。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会受益终身。新课预习、及时复习、上课专心、勤学好问、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善于思考、劳逸结合等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在思考中求知的习惯。学会思考是学会自主学习的关键,也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就笔者所执教的思想政治课而言,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但在记忆的内容中,不理解的东西储存得越多,学生的负担就越大,学习兴趣和能力就越低,所以在教学中,我从来不让学生死记硬背教材内容,而是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思考的方法,养成阅读分析思考的习惯,联系生活实际和相关知识加以理解,在思考中求知,这样学生虽不以记忆为目的,却在大量的阅读、分析、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记住了需要掌握的知识,并体验到获取知识的成功喜悦。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持续的动力。有理想和追求目标的人才会有行动的内在动力,为此,我帮助学生分析社会发展趋势及个人家庭现状,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从而树立理想,规划自己的人生,制定奋斗目标。同时还引导学生阅读名人传记、名人格言,找出自己最崇拜的名人作为榜样,激励自己。
好的学习习惯不是自发形成的,需逐步培养。要教给学生纠正不良学习习惯的方法,例如:请家长、老师、同学监督自己,约束自己;将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贴在床头、桌边提醒自己;激励学生利用意志力进行自我暗示和自我约束等。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用心观察,多监督、多鼓励、多引导。
(责任编辑:班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