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建绿色学校 不断探索环境教育方法

2008-12-29郑静雄

中国教师 2008年4期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有鉴于此,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予以立法强制执行,大规模地进行环境治理工作。然而环境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人们的认识和自觉的环境保护习惯,在这里,学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环境教育应该成为当前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索环境教育的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我校于1999年被评为广东省第一批“绿色学校”,环境教育已走在全市前列,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一套环境教育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环境教育的方法
  
  (一)环境是推行环境教育的关键
  教育总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环境育人正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和难以替代的教育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用环境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环境教育正是通过优化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知识、行为、价值观、学习态度等产生积极的影响,促使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人们通常把它称之为“隐性课程”,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一起构成素质教育的三大课程,对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环境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对于学生来说,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就是校园,校园是育人的园地,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校园环境的建设要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应从三个方面来加强:一是加强校园的三化(净化、绿化、美化)建设,优化自然环境,使美丽的校园成为陶冶学生心灵的场所,影响学生的品德、身心和审美素质。二是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突出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如校园内显眼的地方张挂校训、校风、教育方针等条幅,场室张挂国旗、名人画像和名人名言,墙壁张挂育人标语牌,与文化走廊、黑板报、宣传栏、广播室一起构成宣传的立体网络。三是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通过引导学生做好经常性的校园卫生、绿化工作及开展“我帮母亲做家务”等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通过举办“科技节”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坚持有意识地以素质观念来指导开展环境教育,会使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全面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促使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课堂教学是推行环境教育的主要渠道
  推行环境教育可以有多条渠道,课堂教学渗透是其中一条主要渠道。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各科教学大纲增加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并明确要求环境教育与德育和国情教育相结合,渗透到各科的教学内容中。环境保护是环境教育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通过挖掘教材中的环境保护内容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最直接的,且知识性、科学性、系统性强。要充分利用教材,教给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更自觉、更主动地接受环境教育,如物理科的声学部分可结合讲噪音的危害和控制:光学部分可讲光(包括可见光、红外线、紫外光、激光)对环境的影响;化学科可讲“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的严重影响,结合化学知识阐明如何净化和综合利用;生物科可结合讲授各类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植树造林对水土保护的作用等,学生就会明白校园绿化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地理学科可联系重大洪灾事件指出“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将会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等。通过课堂教学深化环境教育的内容,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有关环保方面的科学文化素质。
  在实施环境教育时,要正确处理好环境教育和教学质量的关系。课堂教学中适时进行环境教育,不能一味灌输,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借助有趣的环境现象或学生关心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白环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启发学生思考该怎样爱护环境等,这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环保科技兴趣小组开展如水质鉴定、大气监测等第二课堂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因此开展环境教育不仅不会妨碍教学质量的提高,反而会为提高教学质量开辟新的有效途径。
  
  (三)环保意识的培养是推行环境教育的核心
  环境教育素质化的核心是增强师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正如《人民教育》1999年第6期刊登曲格平同志撰写的文章《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树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一文所指出的,“加强环境意识的培养,就是要让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环境保护发展观,树立环境资源价值观和热爱、保护环境的伦理道德观。”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人的行动受意识的支配,只有环保意识增强了,才能有自觉的环保行为。
  环保意识除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相关内容来培养外,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提高。
  1.在培训中提高
  通过培训传授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和环境道德伦理知识,提高师生对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认识,促进学校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要坚持全面培训和重点培训结合,面的培训是普及,对象为全校师生,目的是形成共识;点的培训是提高,对象为师生环保骨干,目的是建设强有力的环保骨干队伍。如请环保部门的专家为师生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环保法律法规教育》之类的专题报告,由学科教师对学生做《核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长江洪灾留下的思考》等专题讲座。通过培训加强师生的环境教育,提高师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师生的环保责任感。
  2.在活动中提高
  应遵循“知行统一”的原则,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在活动中育人。校外方面,学校可与当地环保部门联合举办环境保护知识咨询活动;可组织环保科技兴趣小组的同学参加环保部门组织的当地江河水质的考察活动,从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母亲河的状况深切体会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密不可分;组织学生环保骨干到环保监测站、气象台等单位参观,请他们的工程师介绍有关的环保知识,直观的感受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环保教育。校内方面可以开展“绿化校园,美化环境”活动,使学生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良好习惯,结合“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月”活动,举办“知法守法,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关爱生命”、“遵纪守法教育活动月活动”、“环保知识知多少”知识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研究、撰写环保小论文……寓教育于多姿多彩的活动。它能够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外部的教育影响经过学生的认同和接受内化为个体需要,自觉增强环保意识。
  3.在氛围中提高
  环境的暗示性、感染性、熏陶性等特点决定了环境教育必须注意氛围育人。学校管理者要注重环境氛围的创设,选择针对性、教育性强的文字内容,如“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环保习惯”、“保护环境、关爱生命”、“绿化大地,净化环境,美化环境,美化城乡,怡情悦性”等,制成宣传牌,张挂于校园显眼位置;充分利用黑板报、科组园地、广播室等宣传阵地进行宣传教育等,营造浓厚的环境文化氛围,使师生在润物细无声中自觉增强环保意识。
  
  (四)审美教育是推行环境教育的着力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对素质教育的界定不但强调全面发展,而且把“美”独立提出来,作为新时期学生素质的组成部分,《决定》对“美育”有一段专门的论述:“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状态,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这启示了学校教育应该把“美育”作为一个着力点来抓。以美促德、以美启智、以美育劳是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教育功能,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将会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使其以美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环境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美的教育,利用环境教育的特点进行审美教育是非常有效的一条途径,只有美的环境才能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从审美的角度创设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把审美教育作为环境教育的着力点来抓,能够提高环境教育的品位。教育学生懂美、爱美、护美,引导学生求美、创美、行美,那么校园将会呈现出一片美好的景象,这正是和谐校园的一种具体的表现。
  
  二、环境教育实践过程应避免的误区
  
  在环境教育实践过程中应避免陷入三误区。
  第一个误区:把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的教育等同的误区。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的教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内涵上比较,环境教育泛指对与环境有关的一切知识及规律的认识的教育,包括对古今环境变迁的了解,生物对环境的依赖以及对环境变化的作用或影响,当前环境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环境的治理和保护等。环境保护的教育指对人们进行的有关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治理和保护的规律的教育,它是环境教育的一个方面,只有加深对环境变迁、影响环境因素等知识的了解和认识,让学生在直面当前环境现状时深刻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才能提高其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自觉形成保护环境的观念和意识并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把环境保护的教育当成环境教育是一种片面的认识。
  第二个误区:追求短期效果的误区。环境教育是以人的观念意识的培养和树立为出发点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伴随着人的成长而慢慢养成。人的思想成熟程度不同,知识层次不同,对环境教育的理解不同,产生的效果必然也不同。比如,小学生会把环境教育理解为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大学生则认为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密不可分,环境保护应该成为发展经济时首先考虑的问题。进而,产生的效果必然是,小学生成为讲卫生的标兵,大学生成为环境保护的坚定拥护者、宣传者。由此可见,环境教育应该是一项长期的教育活动,校园卫生环境的改善、校园的美化、绿化只是环境教育实施过程所体现出来的短期效果,只是阶段性的行为,用一学期或一年完成环境教育的任何设想都是不切合实际的,环境教育应该树立长期的观点。
  第三个误区:把“绿色学校”作为环境教育的最终目标的误区。环境教育目标是环境教育工作的根本依据,对环境教育工作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的功能,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制约着工作任务和内容的确立、工作原则和方法的选择以及工作过程的组织和实施。
  环境教育目标是依据社会的需要确定的,是社会对年轻一代在思想意识、行为规范方面所应具有的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受到人的认识因素(主要是人的道德观、教育观)的制约,科学的环境目标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适应个体思想意识发展的需要。
  创建“绿色学校”是环境教育的一种活动形式,为环境教育的实施提供策动力。通过创建“绿色学校”,有利于建成宁静、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建成有浓厚育人氛围和情景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心灵。然而,荣获“绿色学校”称号只说明学校在校园环境、学生行为习惯、环境教育活动、资料的收集等方面符合“绿色学校”的评估要求,它只体现这种教育形式取得一定的成效,并不能说明环境教育已完成。因此“绿色学校”并不能作为环境教育的最终目标。
  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来推行环境教育是个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多方面、多角度地大胆探索,以丰富内容、拓宽途径、提高实效,切实完善素质教育的体系。
  
  (责任编辑: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