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文奥运教育及其对素质教育的启示

2008-12-29李尚卫方习文

中国教师 2008年4期

  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基本理念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其中,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会的灵魂。人文奥运是文化的奥运,是以人为本的奥运,是实现和谐的奥运,是“更快、更高、更强”与“和谐、和睦、和平”的有机统一。人文奥运的提出是对奥运教育观念与实践的突破与创新。
  
  一、人文奥运教育的特质
  
  人文奥运在教育理念上进一步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人性”和“文化性”。我们认为人文奥运教育就是关于人文奥运的教育,其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文奥运教育是一种“善”的教育
  人文奥运的主要任务是努力提升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展示中国人民文明礼貌、热情友好、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展示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优秀文化成果,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应该借此良机,积极发展我国文化产业,不断满足海内外游客的文化欣赏和旅游观光需求:科学规划和建设城市形象景观,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古老神韵和现代活力;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动员活动,认真学习奥林匹克知识,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为我们成功举办一届有创新、有特色、高素质、高水平的奥运会贡献全民的热情和力量。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林匹克精神——以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因此,人文奥运教育是实现人文奥运的重要途径,它就是要让我们做好人文奥运的主人,学会善待来自四面八方的运动员和观众。
  
  2.人文奥运教育是一种文明教育
  人文奥运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使北京奥运成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坚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使北京奥运成为展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广阔舞台;更要坚持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使北京奥运成为各方文化相互交融的纽带和桥梁;坚持现代奥林匹克理念和奥林匹克精神,力争使北京奥运成为一次在继承发展、在推广中提高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新的里程碑。奥林匹克运动是促进和平的行动,积极保护奥林匹克运动成员的权利,反对损害奥林匹克运动的任何形式的种族歧视、宗教歧视和性别歧视等等。人文奥运应该关注运动员、观众、奥运会全体工作人员和举办城市市民等四个群体。人文奥运教育应该秉承教育的实质即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教育,它应促进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应洗涤与净化人们灵魂,促进人类文明创生。
  
  3.人文奥运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
  人文奥运足北京奥运的灵魂,它充分体现了“参与奥运、得益奥运”和“中国风格、人文风采、时代风貌、广泛参与”的特点。全社会会因为有重点关注的任务与话题而呈现出目标统一、积极向上、和谐合作、人人有为的氛围,社会矛盾与消极因素会减弱,不文明现象得到规训与禁止;文化传媒会因为有统一的热点和文化追求,形成相对统一的声音、舆论、知识与价值观;家庭成员也因为奥运的切入而带来新的生活内容、新的文化接受与交流,从而构建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人文奥运教育应是一种生活教育,它应使受教育者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即学会更好地生活。当前学校教育应借助2008年奥运会这个平台,在关注、参与、宣传奥运的活动中,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育改革,使奥运产生由内到外的文化辐射作用,使人文奥运直接受益的青少年得到生活的砺炼,更加热爱美好的人生,创造美好的新生活。
  
  4.人文奥运教育是一种和谐教育
  《奥林匹克宪章》提出,“奥林匹克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人文奥运就是要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合作,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精神与体魄的和谐发展,努力实现“更高、更快、更强”与“和谐、和睦、和平”,发展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文明的有机统一。人文奥运教育不能仅停留在体育精神的教学,它还应融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它不能局限于体育精神的培养,而应使体育、德育、智育和谐统一,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受教育者身上的统一。
  
  二、人文奥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启示
  
  人文奥运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唤醒民族文化,激活民族精神,传播奥林匹克文化,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拓展学校教育的视野,推进素质教育。我国人文奥运的举办,人文奥运教育的实践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契机和启示。
  
  1.素质教育不仅要注重理性训练,更要注重人格感化
  奥林匹克主义认为完善的人生是身体、智力和精神的全面发展,是身体机能、意志品质、智力、道德等要素的协调均衡的有机统一体,它要求奥林匹克运动的参与者都要在体魄、心智和精神方面,也就是德、智、体方面得到发展,成为健康的人。奥林匹克主义不仅把身体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同时更强调人格塑造的教育,并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奥林匹克教育有别于其它教育的最重要的特征。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通过奥林匹克教育对其进行人格塑造,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反思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仍然存在把获取知识技能以及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主要筹码押在研究性课程或活动课程上,把素质教育与考试对立起来,存在知识获得、能力培养与态度形成对立等倾向。其实,素质教育并不一定要拒绝考试,知识获得并不必然导致重知识轻能力,高分未必低能;能力培养并不必然带来敬业精神,有能力未必有大贡献。素质教育应是知识、能力与态度和理性与非理性的和谐发展。
  
  2.素质教育不应是“注入的”、“速成的”过程,而应是水到渠成的过程
  人文奥运教育是一种亲历教育,是通过具体人文奥运的现实生活使我们每个中国公民形成“奥运意识”,提高“奥运精神”和人文素养。因为奥运意识的形成、奥运精神的培养与人文素养的形成不能停留在课堂教学中,它是通过奥运知识的获得、奥运活动的实际开展,让每个个体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形成的,任何脱离实际的说教都不能代替关心、支持、参与奥运活动的巨大作用。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人”的教育,我们需要将教育的选择权还给学生,回归教育的本真,使教育基于生命,生命融入教育,最终使教育成为生命诗意的栖息地。而现实中,我们不少教育者把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注入”、“速成”的过程,而忽视甚至忘记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主体人格特质。事实上,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鲜活的人,我们应该注重受教育者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生活、体验快乐,逐步养成好的品质,素质教育的过程应是“水到渠成”的过程。
  
  3.素质教育是开放的、鲜活的教育,不是封闭的、死的教育
  人文奥运的目标可以简明地概括为办好奥运会和以奥运促发展两条。一方面,我们必须向国外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与国际接轨,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和各项工作水平;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以中国文化来丰富和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文化,努力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人文奥运教育就是在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相互借鉴中,实现中国在体育以及各个领域全面融入世界的伟大战略。事实证明,开阔的视野是现代教育所必需的。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对中国教育的走向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人文奥oP9AvtUNdP2bD1BqEgBV6sx1yjpEQecjDfNdOmRUVNk=运教育启示我们,只有面向生活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才是鲜活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从“应试”、“书本”、“教室”的封闭模式中走出来。关注生活中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事件。
  
  4.素质教育不仅要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更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奥运会历史源远流长,但它所体现和推崇的公平竞争原则、奋勇拼搏精神、身心和谐发展以及以德育为主的教育思想等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具有深刻的影响。人文奥运的重要意义在于,要坚定不移地将“人文”作为重点问题看待,矫正偏功利、实用、结果等流行价值观念,将重参与、过程、互动与共享纳入教育评估体系,将人文更加实效化、具体化和物质化,从而推进社会和人的真正和谐发展。人文奥运教育是一种和谐教育,素质教育更应是和谐教育。素质教育不应是只见个体不见社会或只见社会不见个体的教育,它是个体成人成材与社会和谐进步的“双赢”教育。它应依照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需要,通过开发和提高人知识利用和信息利用的基本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造就优秀的、合格的人才,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教育是使人为善的活动,是文明的象征,是一种开放、鲜活、和谐的活动。当前,素质教育应以人文奥运与人文奥运教育为契机,不断完善教育理论,丰富教育实践,切实提高教育实效性。
  
  (责任编辑: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