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
2008-12-29
中国教师 2008年4期
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是教育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不少教科书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往往是基于政治的或经济的宏大话语,倾向于从宏观的层面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理论探讨,话语的可理解性和易于传播性虽然也会考虑,但一般不是考虑的重要方面。而这正是政治或政策话语与之不同之处。政治或政策话语研究认为,理解是政策传播的基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际上以一种更加贴近民生问题的表述方式阐释了公共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政策评估标准。
没有理想的政策是可悲的,不能执行的政策是可笑的。“人民满意”既是教育政策的核心价值,也是政策执行评估的基本标准。当然,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取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首要主旨在于转变政府公共治理结构,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在保障教育资源投入及其合理配置的基础上,为各级各类教育的良性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教育是一个基本的民生领域,到底政策的效果如何,人民群众到底对于政策的效果是不是“满意”,一方面可以通过自下而上的行政体制来反馈政策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经由大众媒体及其他方式来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这也说明,在构建公共教育服务的制度结构的同时,构建多种教育政策诉求表达的公共话语空间,对于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至关重要。
奥运会,以及与奥运会相关的信息,占据了大众媒体的主要位置,也是公共空间展示的重要内容。五彩斑斓的光影下,关于这项运动本身的价值取向“更高、更快、更强”对于个人发展的启示,关于这项运动对于公民意识的培养,关于这项运动的平等与宽容思想,都值得我们深深思索。凭心而论,普通社会公众不会成为运动场上的主角,不能像运动员那样驰骋赛场,但我们仍然是这项世界上影响最大、最为深广的体育赛事的参与者。为什么?奥运会的内涵本身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体育赛事本身,她承载着人类社会传承和发展的基本价值,包括公平、正义和对于人类自身潜能的不断发掘。更为重要的是,奥运会在赋予强者以花环的同时,也给予了失败者以东山再起的机会,并在下次比赛时从程序上给每个人以平等的起点,这种程序正义所保障的无歧视原则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是不可或缺的,是一个完善的社会公共治理结构的基本底线。这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一个基本价值诉求,也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对于教育和教师的最大启示。
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关于教育的基本价值及其实现路径,托马斯·赫胥黎悲天悯人地问道:“在哪里能找到一种自由教育?”他认为,接受到了自由的教育的人应当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成为良知的仆人”并“已经学会去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通过完善教育的公共服务机制,建立一种透明的制度结构,创设一种宽容的社会氛围和教学氛围,对于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培养自由的、充分发展的人,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社会各方面和我们每个公民来说,都是值得充满期许和为之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