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创新 塑造汽车工业 高素质职业人才
2008-12-29魏崴常建平
中国教师 2008年10期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是进入国家首批28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学校之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以来,学校以观念创新为前导,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学习职业教育新理念、新方法,使全体教职工明确,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重大创新,在办学模式上有重大突破,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深化改革。一年来,学校扎实推进示范校建设工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企业前沿,创建“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成果显著。
一、培养目标创新——对应五个方面,体现两个能力
为实现示范校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学校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主导,校企融合办学的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动态的职业发展观告诉我们,职业能力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职业能力在纵向的性质结构层面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即就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在横向的内容结构层面则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只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向提高综合素质培养转化,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学校提出培养目标的“五个要素”和“两高特征”。“五个要素”即适用的理论、精湛的技能、创新的思维、良好的人格、健康的体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素质教育都要体现这五个方面的要求。“两高特征”即高素质、高技能。培养的毕业生要具有较高的现场技术难题的解决能力和现场管理实务的改进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在社会发展、技术进步、职业变迁条件下谋求新的职业的能力,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标志。
由于学校培养目标明确,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中国汽车工业培养出了越来越多的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人才,2007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2%。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沿产业价值链设置专业,订单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开设适合本地区、本行业发展的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才会受到社会欢迎。作为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举办的学校,我们一直面向汽车行业企业发展的要求设置专业,专业设置覆盖汽车试制、制造、销售、后市场服务等产业链全过程。按照汽车企业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开发课程,编写大纲和教材,实施教学。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采用“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利用学校“校企融合”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特色明显的优势,加大了订单培养的力度,与郑州宇通客车公司签订了长期订单培养的校企合作协议书,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合作开展技术教育项目(T-TEP),与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营销教育项目(F-SEP),与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大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保险股份公司、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苏州第一汽车服务贸易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定向培养协议书。
在这些订单培养班中,学校与企业通过6个“共同”达到培养目标,即共同制定学生培养标准、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检查和监督教学效果、共同开发教材和共同考核选拔用人,开辟了职业教育的新途径。实行订单培养推进了工学结合的广度和深度,扩大了汽车行业内的联系。实践证明,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是为企业培养技术骨干和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工学结合创新——学校服务企业,企业支持学校
以职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实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学生在工作中学习,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能较快形成职业能力,提升就业竞争能力。但是,“工学结合”需要企业的大力支持,如果企业积极性不高,“工学结合”是无法实现的,这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职业教育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我校校长魏崴多次强调,职业教育一定要以服务企业为宗旨,离开这个宗旨就没有我们存在的必要。因此,作为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举办的学校,我们把“工学结合”、“工读交替”的教育模式与服务企业联系起来,以“顶岗实习”的方式,安排学生到企业生产岗位上工作,边工作边学习,这样同时也满足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顶岗实习”的部分学生毕业后得到企业的优先录用,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真正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2006年我校与一汽大众公司签订了学生顶岗实习协议,学校派818名学生到企业生产实习。2007年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专业都突出了工学结合的特色,把工学结合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安排了790名同学到企业顶岗实习,2008年扩大到1427名。在企业工作阶段,学校教师与企业现场工程师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