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形象:从“立法者”向“阐释者”的变迁

2008-12-29

中国教师 2008年10期

  一、背景
  
  2005年,“超级女生”的火爆让人见识了大众娱乐的魅力。之后,“海选”与“选秀”等词成为社会上的流行语。2006年,江苏省徐州市仿照超级女生海选搞了一场“魅力教师”的评选,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争议。
  2006年9月初,徐州市“银建•帝都大厦”杯“2006年度最具魅力教师”评选活动全面启动。主办者规定,凡徐州地区(含县、区)的教师,不论年龄性别都有资格参加。报名时要交上个人教学理念、教学成果、感人事迹、教学心得等有关资料。评选开头阶段要通过短信投票和网络人气支持的形式,从参赛者中评出前100强;百强产生后,群众继续发送短信投票;最后,以每位教师的短信支持量和现场比赛成绩作为标准,选出“十大魅力女教师”和“十大魅力男教师”。10月中旬,活动主办者(非教育部门)对外公布了进入前百名的“魅力教师”的资料和图片。入围者中青春靓丽的新生代教师明显占了多数,其中又以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居多(《扬子晚报》)。
  主办者称,一直以来,教师形象被喻为“红烛”、“春蚕”,被赋予的“悲壮”色调实在太多了。这次徐州“魅力教师”的评选,意味着教师评价正在走向多元化,意味着传统教师形象正在向现代教师形象演变。
  
  二、传统教师形象与现代教师形象的演变
  
  “形象”在现代汉语辞典中有三层含义:第一,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态或姿态;第二,指文艺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神情面貌和性格特征;第三,指描绘或表达具体、生动。“教师形象”概念是后两种含义的综合。所谓教师形象,就是运用具体生动的描述手段,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对教师的各种观念和印象为蓝图勾勒出来的具有一定性格特征和文化内涵的人物形象。通过勾勒不同历史时期教师的形象及其变化,我们可以揭示教师的各种形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如何渗透或反映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的。
  1.古代社会的教师形象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条件,也赋予了教师很高的社会地位。荀子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礼论》)他把教师摆到与天地君亲并列的地位。古代教师的形象界定以有“万世之师”之称的孔子的教师观为典范,孔子的“圣人先师”的形象也深入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灵。
  我国古代教师的形象是“以德为先”的圣人形象。知礼修德是这一时期教师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与形象特征。古代教师强烈追求道德的自律和完善,强调修身明德教育。因此,要做人师,首先要形成师者的风范,“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成了我国教师自我修养、自我奋发的精神支柱;“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成为我国古代教师的行为准则。传统文化强调服从群体的利益,使我国以“士”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形成了社会从属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作为“士”群体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把“培育国家之栋梁”、“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等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古代教师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教师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主导者,也应该是社会发展的指引者。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变革,履行重要的社会服务职责。《学记》认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宋代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师之所以为师,就在于超越一己或一家一族的利益得失,寻求最根本的要素,“志于道”是知识人毕生追求的目标与处世的行为准则。
  古代教师还要有渊博的学识,知识渊博是教师必备的前提条件。如汉代官学博士官要求“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太学教师必须对儒家经典有很深的造诣,能够“术业有专攻”而且“业精”,要“胸中自有宏才”,具备真才实学。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约束下,教师塑造了完美的形象,他们融渊博的文化学识、正统的道德观念、完善的行为规范于一身,将“为人师表”的道德价值观念推向极致。这种独具文化内涵的教师形象,既形成了我国“尊师重道”的传统社会风气,又在无形中提出了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与要求,加重了将教师抽象为“圣人”的倾向。
  2.近现代社会的教师形象
  历史的车轮在前进,教师的角色和形象也必然跟随时代的变迁发生一定的变化。近代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特别是产生师范教育以来,教师形象的研究日益引起社会的重视。
  古代教师和知识分子被抽象为“圣人”,近现代教师仍被塑造为完美人格的化身。从许多师范大学的校训中就可以明显发现这种倾向,如“师垂典则、范示群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或者“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无一例外地都注重在“学”与“德”两个方面来要求教师,以达到一种完美的人格境界。
  从“学”上看,合格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包含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在知识的掌握上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此外,教师还应该具有广博的通识文化。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全面的,因此,教师要有良好的教育学、心理学修养,懂得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另外,他还必须把握全面的教学能力与艺术,如理解设计教材的能力、了解分析学生心理的能力、语言表达和组织管理的能力等等。
  从“德”上看,首先,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忠诚于教育事业。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信条及其终身的教育实践堪称师者典范。其次,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爱,这种爱是极其神圣纯真的。此外,教师在教书、传道的过程中,其自身人格也会在有意无意中影响着学生,故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行为世范”的形象与人格境界。
  这一时期的教师经常被人形容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或者“辛勤的园丁”,这两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教师的形象。教师是工程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者社会的期望塑造每个个体,将他们培养成社会需求的零件。教师是园丁,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灌溉学生,结出美丽的花朵。
  3.当代社会的教师形象
  信息社会的到来,全球化的日益加强,使得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单一,教师的知识垄断者地位被削除。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形象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以往的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输出者,承担着把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知识经验,通过输出的方式继续传承下去的职责。21世纪的教育不再完全封闭在学校这个固定的场所中进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教育环境充分敞开,学生可以自由地在互联网和各种大众媒体中找到并学习自己所需的知识,可以通过远距离教学接受知识,可以通过虚拟的现实世界,学习关于现实社会的知识经验并掌握一些处理问题的方法。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教师的角色必须做出适应开放教育的转换。教师除了做知识的输出者,还必须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恰如《学会生存》中所阐述的那样:“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这就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传授知识的艺术,而且还必须具备指导学生的本领。从这个意义上说,21世纪的教师应该从知识的输出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递知识,而更多地是激励学生思考,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一名主宰一切的权威,而是成为一名顾问,为学生创造一种讨论、思考的氛围,努力营造互相影响、互相沟通、互相鼓舞的健康气氛。
  
  三、教师形象的后现代视界
  
  立法者与阐释者这两个概念出自西方后现代思想家齐格蒙•鲍曼的著作《立法者与阐释者》,他用这两个概念来说明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中的角色与社会职能所发生的变化。从立法者到阐释者的转变,笔者认为同样也适用于说明在从现代社会步入后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教师形象的改变过程。
  现代社会是以大工业生产为经济基础的,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扮演了知识的拥有者和垄断者的角色。现代化大工业生产是以对知识和技术的掌握为前提的,工业化社会中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知识总量以几何级的系数膨胀,远远超出了非专业人士所能认识的范围。所以,掌握了社会中知识、信息来源的知识分子阶层就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虽然他们并没有掌握直接的权力,却成为社会中的无形的权威,为社会代言,为公众思考,指导着社会生活的进程,如同圣经中的“立法者”般高高在上。所谓立法者角色,是由对权威性话语的建构活动构成,这种权威性话语对争执不下的意见纠纷作出仲裁与抉择,并最终决定哪些意见是正确的和应该被遵守的。
  教师角色是知识分子的主要形象之一,同时教师也是知识分子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也同样具有“立法者”的身份。传统教学是从教师向学生单向度传播知识的,教师所讲授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不能质疑的,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强调教师的权威性。由于在传统的工业社会中,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就是接受正规教育,教师在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上通常要比学生高一些,而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越高,所掌握的书面知识也就越丰富,教师也就具有了越高的权威性。教育并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它还具有教化的功能,也就是通过教学及其他相关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所处社会的行为规范、价值理念、行为方式等。在传统的工业社会中,文化呈现出单一性,精英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学校、教师所宣扬的文化理想和价值观念被社会普遍认可和接受,教师也因此而成为主流文化的象征和代表之一。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以电脑和电子网络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逐渐进入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中国社会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突飞猛进,虽然传统工业成分仍居重要地位,但后现代因素已日益显现。在后现代社会里,各种知识和信息前所未有的丰富,也前所未有的公众化。教育的时空扩大化,人们受教育的场所、机会大大增多。教师在掌握知识和信息的丰富性和广泛性上,不再具有明显的优势,教学不再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目的。教师不再因知识的拥有而具有强势地位。相反,由于学生作为青年在掌握新的电脑和网络技术上具有更强的优势,对后现代社会中各种新涌现的知识信息更易于接受,学生在知识获得和文化资本的占有方面都日益占有优势地位,教师的权威性逐渐减弱,其“立法者”的地位也不再存在了。
  后现代社会同时也是大众消费社会,由于经济、社会上的原因,以流行、通俗、浅显、多变为特征的大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而以知识占有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却逐渐变得边缘化而丧失了主导地位。后现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消解分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切权威都成为解构的对象,包括知识分子和教师。教师走下“圣人”的神坛,成为普通人。教师可以被大众文化所娱乐,于是就有了“魅力教师”的评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走下了神坛,变成了一个有缺陷的人,而且最终成为为人服务的人,回归为具有丰富人性的生活者。
  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知识信息的膨胀、社会生活选择方式的多元化对个人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自由,也带来了困惑。青年学生在掌握丰富的知识信息、具有更为强大的文化资本时,对社会生活和人生复杂性的认识却更为缺乏。生活的多元化、易变性、复杂性在后现代信息社会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也给学生在知识的获取与运用、对社会文化的认知、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带来前所未有的困惑。
  因此,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和后现代社会的来临,要求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职能及时做出相应的转变。教师需要加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从现有教育制度与传统文化的维护者、传递者转变为文化的创新者和改革者。
  现代信息技术极大的拓宽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载体,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地位和作用将发生变化,学生从网络媒体获取的知识将远远超过教师所能传授的知识。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教师不再以知识体系权威者的身份出现,而是成为知识的阐释者,向学生解释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后果。教师要从传统的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者,转向全球化时代与学生合作、对话和共享的平等者。教师应不仅仅只是扮演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还应努力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
  面对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挑战,破除旧的“传授者”、“绝对的权威者”、“真理的化身”、“圣人”的传统教师形象,树立“教师是人”、“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设计者”的现代教师形象,是当务之急。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马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