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学生网络信息依赖的调查与思考

2008-12-29刘庆欢

中国教师 2008年11期

  “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以下简称“跨越式试验”)是在我国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以及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开展的一项教学改革项目,旨在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整合——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特别是在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双主教学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构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实现基础教育的根本性变革。但是,在这种模式下学习,学生要经常使用信息技术,因而就有很多人怀疑信息技术会对中小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但究竟会在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如何干预,并没有科学的结论。为此,笔者对跨越式实验班的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做了一个较长时间的跟踪调查,通过实际的数据揭示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影响,并提出了一套合理可行的干预策略。
  
  一、研究方法
  
  1.研究样本
  本研究是基于跨越式试验项目北京试验区的5所实验学校展开的,其中包括4所小学和1所中学(石景山区杨庄中学)。本文是针对中学生进行的研究,研究样本为石景山区杨庄中学6个实验班和6个非实验班的学生,详细样本情况见表1。
  
  2.研究目的
  本研究拟从信息技术对学生影响的角度,通过对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学生的调查研究,分析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影响现状,为学生的家长、教师、教育学者及社会各界的有关人士提供一组有实际价值的研究性数据,以及如何权衡它给中小学生带来的利弊,并制定出一套合理可行的干预策略。
  3.问卷设计和分析
  本研究从信息技术对学生作用的五个方面考查其产生的影响,即信息技术能力、身体健康、学习、交往、思想,亦即问卷设计的五个维度。在问卷分析时,我们采用分层次分析,把小学和中学分开分析,以此来看信息技术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影响程度是否相同。采用的统计分析软件为SPSS 11.5版。
  4.研究过程
  本研究自2006年6月开始,首先,进行文献调研,搜集资料,实地听课观察,访谈实验班教师及学校有关领导,拟出问卷;其次,2006年12月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初中共发放问卷359份,因为是当场回收,故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为357份,有效率为99.44%,分别为非实验班196份(有效率为99.49%)、实验班为161份(有效率为99.38%);最后,2007年2月至4月对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对学生影响最明显、最容易观察到的应该就是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变化,这一点是考察信息技术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此方面的问题设计及数据分析见表2。
  
  从表2的数据统计,结合教学实践,我们得出以下两点:第一,非实验班绝大多数的学生平时也会接触到网络,并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非实验班的学生很少能接触到网络;第二,实验班学生有较优越的上网条件,加之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和监督,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又培养了良好的信息素养。
  2.学生身体健康现状分析
  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可以说是每一位家长都是比较认同的,但是他们普遍存在一种担心,认为计算机会给孩子的身体带来一些不良影响,比如视力下降、坐姿不规范、身体发育不良等。而事实又如何呢?有关学生身体健康状况问题设计及数据统计见表3。
  
  表3的数据表明,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确会对学生的视力以及身体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实验班学生具有较强的眼睛保护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负面影响。同时,上网并没有影响到学生的作息时间。
  3.学生学习方面现状分析
  目前,判断信息技术能否提高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社会各界人士普遍关注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方面的影响。此方面的详细问题及数据统计见表4。
  表4中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对网络的依赖性以及受网络影响方面,实验班的情况要略好于非实验班的情况;在网上活动方面,实验班的学生主要以学习为主,所涉及的其他活动都较少,而非实验班的学生还没有完全意识到网络的学习作用,大部分学生仍只是把它当做一种娱乐的工具。
  4.学生交往现状分析
  学生交往方面的一些变化,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内心的一些变化。对学生此方面现状的调查,可以了解信息技术对学生造成更深层次影响的情况。此方面的详细问题设计及数据统计见表5。
  表5的统计结果反映出以下两点:第一,在日常交往(现实与网络)中,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学生所受影响的程度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总体上看实验班学生的情况还是要好些;第二,实验班学生对网络的依恋程度较低,这体现出了他们已逐步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信息素养。
  5.学生思想方面现状分析
  学生思想方面的变化可谓是学生内心变化,从外观上是不容易观察到的,但是它会通过一些行为的变化而外显出来。因此,通过对某些行为的考察,我们就可以把握学生此方面的现状。此方面的详细问题设计及数据统计见表6。
  表6的统计数据表明,实验班学生在虚拟环境下的诚信度要高一些,在对待网友与游戏方面表现出了较高的信息素养;同时,实验班学生还表现出了较高的自控力,加上家长的监督,其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上网习惯,也具有了较强的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分析可知,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带给中学生更多的是积极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提高了信息技术能力,形成了良好的上网的习惯;二是逐步提升了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形成了较高的信息素养;三是加强了自我保护意识,形成了冷静对待新事物的态度。但是,负面影响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学生身体健康方面。
  以上的结论,也回答了本文开篇时的问题,接触信息技术的多少与其所受负面影响的深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虽然样本有限,但是结论也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问题的本质,同样这也是我们以后所要努力的方向。不仅如此,我们也得出了一个启示:学生正确利用信息技术是抵制其产生不良影响的最好途径。在网络实验班环境下学习,学生要经常接触到信息技术,但是由于教师的正确引导与促进以及家长的监督,使学生形成一种电脑主要是用来学习的工具的意识,从根本上摒除了一些负面影响。
  针对中学实验班学生的调查现状,研究者结合学校及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增加实验班学生在校做眼保健操的次数,可由现在的一天一次改成上、下午各一次。与此同时,家长还应该同教师一起做好学生有关保护眼睛的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眼睛的意识,养成良好用眼的习惯。
  组织学生做好每天的课间操和课外活动,建议所有实验学校可以借鉴一下广州市越秀区培正小学的“脖子操”,可以把此操引入到学生的日常操行中,以避免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对身体造成的不适。
  家长适当的监督是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