拄着“反思”行走
2008-12-29吴举宏
中国教师 2008年22期
有人说,教育反思就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我说,生活就是涌动反思的源泉。当我们在生活、阅读和工作中运用反思的视角审视周遭的事物时,就会欣赏到独特的美景,就会常常出现怦然心动的感觉,那时思想就在生长。下面就撷取几朵反思的浪花,与大家共享那份心动的美妙。
一、在生活中培养反思意识
走访不少单位时发现,空调上贴着“冬季0℃以上勿开空调”的告示。我实在不清楚,这个“0℃”的标准和界限是根据什么确定的?想到最后,觉得答案只有一个:“0℃时水结冰。”转而一想:“这不对呀!空调是为人而开的呀,不是为了水呀!”这使我想到问题的本质:“是以‘人’为本,还是以‘水’为本?”由此可以看出,不少学校领导口口声声宣称“以人为本”,但是学校中一些平常小事证明了其口是心非的作风。
孕妇都有例行检查,其检查的结果总是写在病历卡上,这恐怕是一种司空见惯的做法,人们也早已习以为常了。可是,只要你静下心来往深处想一想,你就会发觉其中的不正常:“孕妇孕育胎儿的现象,是一种病态,还是一种生命的美丽?如果是后者,干嘛要写在病历卡上呢?”
有一个星期天早晨,我刷刷牙、洗洗脸之后,伸着懒腰,走近窗前,透过窗户的玻璃,看见一抹绿色中一朵杜鹃吐着火红,顿时精神为之倾倒。这时,我忽然想起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洗脸时镜子上的玻璃见证的是自己,而窗户上的玻璃见证的为什么却是跳出自我之外的生命呢?”“镜子上的玻璃与窗户上的玻璃到底有什么不同?”我喃喃自语了好久,等到拨开乌云见天日般醒悟之后,心里出现一种豁然开朗的敞亮;“窗户上的玻璃‘心底’纯净透明,不留一丝杂念,所以折射的总是别人的光芒;镜子上的玻璃衬着一层‘银粉’,‘钱眼’中看见的只有自私的影子。”
二、在阅读中增强反思能力
“青灯”之下伴“黄卷”,这是教师日常生活的写照。一次印入眼帘的是:“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曾讲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直到你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了你为考试而背熟的细节,这时,你学到的知识才有价值’”(《教育的目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什么是教育?西方有位才子作了意味深长的诠释:‘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上面的两句话语,还被到处传颂,并且被当做金口玉言般的论据用来批判当下的教育,可是我想来想去,作为教师的我总不能让自己心服口服,无数代无数位教师呕心沥血一辈子,弄来弄去弄的都不是教育?!只有剩下来的才是教育?!恩格斯说过:“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过程是事物变化与发展并走向目的的必经之路,离开了过程的变化和演进,就不可能实现价值的延伸和拓展,更不可能实现事物发展的目标。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也不例外。传统的应试教育忽视了教育活动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急切而机械地追求教育结果。新课程改革宣扬教育过程观,提出“把握教育过程属性,实现教育过程价值”的倡议。杜威秉持“教育无目的论”,目的就在于倡导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他认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德国教育家布列钦卡也指出,教育不只是一种“产品概念”,更是一种“过程概念”,是反映活动过程属性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影响;是一种传递人类文化财富的过程;是一种引导的经过或过程;是一种形成的过程”。过程是教育的基本属性,因为过程就是教育活动的存在形式和展开形式;教育过程就是学生成长的过程,所以离开了过程也就根本无法实现教育的目标,即使达成一些所谓的目标,也是残缺的、片面的。经过上述的反思,自己的心里充满了阳光般的灿烂。
近来读到孔子的言论,有时总有一些异样的感觉。孔子提出“克己复礼”,我想到的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压制“自我”的文化渊源;《论语》中精炼得不能再精炼的语句,尽是教训人的语气、结论式的语言,几乎没有商量的余地,缺乏说服人的铺垫,更没有探究的过程,看来孔子爱以“教育者”自命。所以孔子十分缺乏屈原在《天问》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自然、对人性大胆求索的心态。孔子说出的“四十而不惑”的话语,更让我这个经常困惑不解、年过四十的人认为这个命题的荒谬,且这与现代“终身学习观”相背离。但愿这些思考和言论不要亵渎我们传统的“神灵”。
三、在专业中提升反思品质
从古至今挂在父母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我们长大了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师,当我们对着自己的孩子重复这句话时,越想越觉得这句话与现代思想格格不入,字里行间透着“苦文化的烙印”和“特权思想”。我国从古至今的教育都在宣扬“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苦”,很少提及和倡导“愉快学习”“快乐学习”,因此学校成为磨砺人的炼狱,而不是享受成长快乐的寓所。我们来看看西方人士的学习观念,西方人常常在游戏中做学问。譬如西方学者研究后认为,经济是否景气与女人裙子长短有关:流行短裙子,经济就活跃,而且裙子越短,经济越活跃;流行长裙子,经济就委靡,而且裙子越长,经济越委靡。就连铁面无私的法庭判决也不乏幽默,美国一少年将同伴的双腿打伤,致使同伴坐了很久的轮椅。为此,法庭判处这位少年在规定时间内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学校,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必须坐在轮椅上,让他也尝尝坐轮椅的滋味。我国传统的教育价值取向就是让孩子做“人上人”,就是追求一种特权,一种凌驾于别人之上的权益,而不是追求民主和平等,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这些教育者反思和深思?
当谈到“最近发展区”理论,我想到问题的另一面。自从有^,提出“跳一跳摘果子”的命题,孩子们的童年死掉了,不尽的跳跃开始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没日没夜地一直在蹦高,努力摘到不断被教师提得更高的果子,一刻也没有停息过。他们的脸上没有了微笑,眉毛上汗水在流淌,眉毛下泪水流成行,有时就连在梦乡中还在不断蹬踢着双腿。我们总是急切地驱使着孩子远离童年、走向成熟,我们总是用成人的标准打量着孩子的言行,并不断地啧啧称赞着:“这孩子真懂事。”我们口口声声说“孩子是幼苗”,可我们又给予孩子们多少耐心和等待;我们反反复复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但是我们一直在花朵旁焦急地等候着他们奉献成“果”,却忽视了他们必须经历的发育过程。“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和“摘果子”理论同样该死,它们将孩子们过早地推入竞争的深渊,孩子们失去了天真无邪的童伴,眼中只有对手,征服、敌视甚至仇视扼杀了孩子的单纯、天真和纯洁。现在的教育远离了儿童,儿童变成了“小大人”。教育远离了儿童,也就远离了梦想,远离了诗意。孩子们的话语中多是人生的沧桑、现实的无奈和明天的沉重,没有了童真和遐想,生理尚处在稚嫩的襁褓,而心态却在蹒跚的苍老之中。我们能否转变一下教育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树下小憩,品尝果子的甜蜜,让思想和情感自由徜徉。很多学校的墙壁上炫示着自己的追求——“教育造就未来”,而我却要奉劝:“教育首先要关怀当下。”
提到“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称谓,我总觉得还是“大纲”一词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因为“标准”一词是工业化的产物,是一种强制执行的产品规格,是一种对加工结果的硬性规定,因此“标准”的词汇冠在教育之前,难免让人想起“强制”“僵化”和整齐划一的“标准化”,难免有漠视教育民主、鄙视师生在教育中自主性的嫌疑。“大纲”则是纲要,是教育的准绳,既能体现国家意志,又给师生腾留了能动的空间,就好比我们行走在教育的旅程中,手中牵荷“大纲”的绳索,而身姿和步履则可以游离在绳索的周围,多么富有人性化的气息,这不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精神精髓吗?教育论著中常常触动我神经的问题还有,游泳和骑自行车的技能一旦习得,为什么终身不忘?其学习的机制到底是什么?真的如书上所言“支配大肌肉运动的神经联系非常牢固”这样简单?“建构主义”一词恐怕是现今教育论述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汇,可是我总弄不明白:“婴儿在没有任何语言基础时,他(她)是靠什么来学习和建构母语的?”
虽然许多问题至今也没有满意的答案,可能有些问题一辈子也找不到答案,但是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就像一种锻炼反思能力的“思维体操”,使自己健步走过了一段教育岁月,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古代哲人曾经问自己:“我活着吗?”思考的结果是“我思,故我在”。作为一名教育研究者,我们也需要常常反问自己:“我真的活着吗?”
(责任编辑: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