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动态
2008-12-29
中国化妆品 2008年3期
日本Pola公司的研究人员撰文介绍了该公司有关利用藻酸及其衍生物作为乳化剂的新技术。该公司采用藻酸及其衍生物作为乳化剂,开发出能够提高油相组成对皮肤渗透性的化妆品配方。藻酸是存在于海藻中的高分子化合物,在化妆品配方中已有不少应用,但作为乳化剂尚无先例。现在Pola公司将藻酸的部分化学基团转化为藻酸衍生物,藻酸丙二醇,使其具有对油相乳化的性质。这种藻酸乳化剂与传统的乳化剂有着相同的缺陷,即难以在油滴周围形成稳定的外膜,制成的乳剂很不稳定,不能达到理想的使用效果。为此,研究人员摒弃单纯地加固油滴周围外膜的方法,采用藻酸在油滴间架桥,用物理手段已抑制油滴之间的相互凝聚和融合,从而大大提高了乳化剂的稳定性。进一步的研究也证实:这种新的藻酸乳化剂具有高渗透性,采用藻酸乳化剂的化妆品涂抹到皮肤上,乳化油滴几乎全部被挤破,活性成分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并具有较高的皮肤渗透性,渗透率达到普通乳化制剂的2.4倍。另外,藻酸乳化剂还具有柔滑的使用肤感,采用激光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含有新型乳化剂的护肤品在涂抹到皮肤上时,乳化油滴完全被挤破,涂层呈现非常均匀的状态。与传统乳化剂进行定量比较表明,表面粗糙度减少了60—70%,增加了皮肤柔滑的使用肤感。藻酸类乳化剂的应用还可以使配方中油相的含量增大到35%,乳化体系依然保持稳定状态。
H.JWeigmann等科学家撰文介绍了他们研制的一种采用回体法分光测试法测定防晒指数的成果。众所周知,紫外线会引发皮肤晒红-晒斑、抑制皮肤免疫力、使肌肤老化、引发皮肤癌及形成自由基等问题。目前各种各样的防晒产品发展迅速,而对这些防晒产品实际保护能力的正确测定非常重要。在短波紫外线范围,即UVB辐射范围,防晒剂的保护能力是由全球接受的测定方法,即防晒指数SPF测定来确定的。而采用SPF值定性防晒剂的保护性能存在着各种缺陷:如红斑的形成会造成对皮肤的伤害。而且,这种方法也未将UVA波段的保护作用考虑进去。H.JWeigmann等人的研究开发了一种新的测定方法,有可能克服以上的缺点,它采用专门的胶带粘贴剥离,结合UV/VIS光谱测定法来确定防晒剂的保护功效。采用这种方法,可以研究防晒剂在人体皮肤上的分布情况。在决定了阳光透射率的胶条取走后,防晒剂的保护功效可以在全部紫外线波段中进行非侵害性分析,这是一种独立的生物学响应原理。研究表明,50名志愿者的测试得到的UVB范围内平均总透射率的平均值在与防晒指数SPF的相关性上获得了高度的一致性。并且,从不同志愿者观察到的分光值发展趋势上的强烈变化证实,志愿者皮肤皱纹深度决定了各自特定肌肤外观特征对防晒剂的保护能力具有影响。
采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分光值数据不仅客观地反映了防晒剂在UVB范围内的保护能力,同时也反映了其在紫外线全波段范围内的保护能力。可以认为,这种新的分光测试法提供了一种定义完全防晒指数USPF的可能性。
茶树油在护肤品特别是疗效性化妆品中的应用由来已久,但近期澳大利亚墨尔本皮肤和癌症基金会的皮肤病学专家研究发现,茶树油可以使一些使用者发生接触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是一种皮肤对变应原时产生的一种变态反应,并使皮肤红、痒、灼热感。在已经确诊的3800例接触性皮炎患者中发现,有71名患者对茶树油样品斑贴试验呈现阳性反应,表明其对茶树油过敏。研究中还发现,一些曾使用茶树油治疗皮肤湿疹、昆虫叮咬以及狐臭的人员出现明显的过敏反应,甚至一些使用含茶树油的香波和沐浴露洗发或沐浴的人员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敏现象。科学家的研究还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当含有茶树油的产品开启后,接触空气茶树油会发生氧化,引发更多的过敏反应。
Erazo-Majewicz等人发明了一项研究专利,即采用阴离子氧化多聚糖应用于头发护理品中。阴离子氧化多聚糖或其衍生物平均分子量为50000到1000000,并且含有0.001毫克当量/克的醛基官能团,可用于个人护理品和家居护理产品中。这种阴离子氧化多聚糖可以由水解试剂、氧化试剂通过连续或间歇式反应制得,也可以由水解试剂和氧化试剂结合反应制得。添加了这种阴离子氧化多聚糖的个人护理品或家居护理品还需要含有至少一种以上的活性成分。以一个含有一种阴离子氧化瓜尔聚合物的香波配方为例,与不含此类聚合物的配方相比,采用阴离子氧化多聚糖的香波配方可以将湿发和干发的梳理性分别提高62%和35%。
资生堂公司近期介绍了该公司开发的一种水包油型超微纳米乳化技术,采用这种能够用技术配制的乳化体系呈现一种透明-半透明外观,对皮肤具有良好的亲和性,使用后能够赋予肌肤滋润水滑的使用肤感。资生堂公司以往在生产此类乳化产品时,需要采用复杂的工艺和设备,生产周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