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信息技术走进生活

2008-12-29李志伟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11期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感性的知识以及一定的实际操作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引导学生以“点”及“面”将自己的实际生活和信息技术学习建立联系,让信息技术走进生活。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做到“生活化”呢?结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 面向未来——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选择适合中小学生成长需要的,体现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命题作为信息综合活动的内容。这些涵盖了社会探究、科学探究、人与自然和认识自我等方面的内容,都是我们身边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或要解决的问题,从而能增加教材的亲和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顺利进入课程的学习。
  我认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要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经常使用的,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和处理信息,以支持学习、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2)学会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和软件,展开写作、绘画等活动,制作电脑作品。(3)学会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运用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方式,灵活地表达想法、创意和研究结果。(4)学会运用常用远程通讯工具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 联系实际—— 教学任务的生活化
  
  中小学生是从属于时代和社会的,他们具有超常敏感的时代性、社会性,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仅局限于课程、课本和学校的做法,割裂了学生与社会的必然联系,是不完整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生一方面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境保护等社会活动日益增多,另一方面,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小学生在参与课程(尤其是地本、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开发活动中,与社区、社会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学生的社会生活面临着重新建构,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任务驱动”将成为学生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这些源于生活或贴近生活的“问题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实现学生个体与社会信息的重组与统一。那么怎样的“任务”才是好的呢?我认为教学任务应“生活化”,具体地说,就是教学任务既要使学生感兴趣,又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 经历问题——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课程标准要求信息技术教材要密切联系实际,与学习和生活实际密切结合,从“问题”出发,强调让学生亲历真实任务的解决过程。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需求以及当地的社会发展,设置真实性的学习任务、典型案例和研究性课题,以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学技术” 与用“用技术”融合在一起,主动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 关注过程——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新课程纲要中将信息技术学科列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为它应是一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强调的应是人的整体性、社会的整体性和知识的整体性。因此,我们在考核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时,不仅要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评价和培养,更要注重学生对信息活用的评价和完善,要积极提倡评价的“生活化”,即评价应重参与、重过程。教学源于生活,当然也要返回于生活。我们应以“生活”的眼光而非学科标准去评价,即完成任务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