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设计的分寸
2008-12-29张丽美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11期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地分析教学目标,然后将目标巧妙地蕴含到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设计成一个具有趣味性、实用性的任务。任务还要具有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任务要富有挑战性,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和学生都是围绕这个具体的任务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所以如何设计任务是关键所在。
● 任务设计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如果枯燥地传授知识,被动地教学生如何做题,以及如何通过考试,这样的教学很无聊,也很消极。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而且,一个人只有在做事情时感到其乐无穷,精神才会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有所创造,有所发明。
比如在学习多途径下载文件这一部分时,我们先由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导入,当时给学生们上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我给同学们从网上下载了一首歌曲,想让同学们欣赏一下,然后把U盘插入USB接口(需要的条件是机器必须是Win98系统),这时出现找到新硬件,并要求安装驱动程序,这时装作恍然大悟,“哎呀,忘了带U盘驱动了,怎么办?能不能到网上找一个?”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知识,掌握了知识。
● 任务设计要有目标性和层次感
教师设计任务时要有明确的目标,确定好目标后,要想办法把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容易掌握的小目标,即小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例如,网页制作涉及计算机图文编排、网页的链接、网页修饰、信息的查找、信息的下载、计算机文件保存等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制作好的网页——任务。在设计这个综合性的任务时,要考虑到应该包含网页制作所涉及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然后将这个任务分解为几个较小的任务,指导学生分步骤去完成。
任务分解、编排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每个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任务之间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另外,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层次性,即把一个大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小知识,然后把一个个小知识转化成一个个小任务,而这些任务之间是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这项技能,才能用已经掌握的任务做铺垫,以便学习其他更深层次的任务。
● 任务设计要有区分度和评价性
学生的知识和水平有高有低,对同一个知识点,有些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而有的学生则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对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任务的设计上也应该区别对待。比如一些比较综合的训练或者作品设计,一般需要划分三个层次:一是比较基础的操作,基本上就题论题;二是布置稍微有点难度的作业,可以让有余力的学生多进行思考;三是可以安排一些较难的作业,要求一题多解,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在学完网页制作之后,我布置了如下三种类型的作业:①提供任务所需的网页和素材,让学生按照题目要求完成制定的任务。②提供一个内容丰富的素材库和网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素材,完成自己的网页作品。③给学生提供或让学生自己确定一个具体的任务,比如建一个班级主页,并提出格式上的技术要求,让学生独立收集素材,设计制作自己的网站。
同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学习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谨慎、谦虚,从而不断地超越自我。
● 任务设计要渗透方法,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更要让他们学习到几种方法,同时使他们的操作能力、探索能力、适应能力不断加强。信息技术是时刻变化着的学科,它也是更新最快的学科。如果学生只是在课上学到一些知识,而没有把自己的能力提高,那么过几年后软件变了,学生也就一无所知了。所以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能力至关重要,只有能力提高了,无论软件怎么变,学生都能适应。在信息技术课中探索能力至关重要,有些新的软件必须要通过自己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真正掌握。
在《音频、视频、动画信息的加工》一课中用到一个软件叫Cool Edit Pro,界面全为英文,上课时我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索、去操作,希望他们能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有许多学生都成功了。但也有部分学生在操作时不够大胆,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制约了他们通向成功的彼岸,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更要鼓励他们大胆操作。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关键是设计好任务,设计任务时要仔细推敲知识点、统筹兼顾。设计的任务要典型、可操作,具有区分度,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教师争相使用的教学方法,我们一定要研究它、探索它,使它更加完美!
苍山点题
任务驱动,让人欢喜让人忧。至今,并没有哪一个权威的说法出笼,致使过程形式五花八门。本期解码并没有给出很有说服力的模型或范式,遗憾之余也不免找个借口:激发大家从教学实际作用继续寻找任务驱动的价值,而非停留在教条格式和任务选题的花样上。
第一篇文章,首先是提醒我们要注意区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相关概念需要再参读一些教育学专著来进一步明确校准。对任务驱动来说,如果作为模式,其体系的稳定性需要我们重视,不能随意把任意一种模型都归于任务驱动;如果作为方法,其功能发挥要注意与一定的教学模式或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体现出任务的价值。另外,该文还从英语的任务型教学出发,从比较早的正规的任务教学理论方法着手,引导我们在与比较规范的方法的对比中进行深刻的反思,看看我们信息技术课常用的任务存在哪些问题,需要从哪些方面改进,以更好地体现任务驱动的动力价值。
第二篇文章,比较详细地在任务设计这一点上进行了多方位分析。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的关键部分,因为它涉及执行的方法与效益。该文从任务驱动的情景、目标、层次、评价、方法等角度进行了点睛描述,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任务设计要有实用价值,即效益。避免任务设计的随意性、单一化等问题都是我们急需克服的。
任务驱动,更重要的是如何具体实施,希望我们大家继续讨论与探索,总结出更多个性化的案例和大众化的理念,让任务驱动真正成为强有力的教与学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