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课题研究为依托,扎实开展校本教研

2008-12-29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11期

  为贯彻《小学管理规程》,落实阜阳市教育局及颍州区教育局规范管理年活动的有关精神,文峰中心校提出了“三高”的办学目标,即校长高素质、师资高水平、办学高效益。在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教务管理、后勤管理等六个方面规范自己的办学行为,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尤其是教学管理上,我们高举“科研兴校”大旗,着力推进教育科研,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促进校本教研扎实有效地开展。针对传统教育“重分数,轻素质;重灌输,轻主体;重文字,轻文化;重课内,轻课外”等诸多弊端,我们抓住“发展”与“创新”这一当前课改和素质教育的重点与核心,立足于学生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扎扎实实做好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的研究。学校以小、中、大“三个课堂”(教室小课堂、校内中课堂、社会大课堂)为发展空间,构建大语文教育观,为培养未来社会复合性、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响亮地提出“改革小课堂,拓展中课堂,开辟大课堂”,坚持做到六个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能说;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们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总体上,学校实施了科研课题带动战略。
  在德育管理上,我们以中央电教馆立项课题《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载体,发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各科教师互相配合,以构建和谐班集体为内容,让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管理上,我们除了抓好国家级课题的研究以外,还以省级课题《构建小学生主动学习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为载体,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建立了“科研型教师奖励制度”“公开课、示范课、达标课、过关课制度”等一系列奖励制度,尤其是以抓好集体备课,注重备课组建设,落实每周备课组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主备教师和备课方法,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研讨和资料使用作为备课组活动的主要内容。根据我校平行班级多,教学资源丰富的特点,学校把集体备课的形式分为四种:(1)利用农远工程备课,发挥农远工程卫星传播教学在备课中的作用,让各备课组通过视频图像,了解最新课改动态。(2)利用多媒体教室备课,各备课组长分学科把每学期订购的电脑软件,通过多媒体播放,大家边看、边反思、边讨论,克服了教师备课中的疲劳现象。(3)利用电视、DVD备课。我校低年级教室里都安装了DVD及电视,年级组教师在一起观看DVD教学讲座或优秀课例,围绕我校的科研课题研讨,观看历届研讨会优秀课例、优秀教案设计、优秀评课、拓宽了视野。(4)利用图书室、阅览室备课。我校图书室拥有图书六万册,阅览室订阅的业务杂志有二十多种,当需要围绕课题某一问题进行探究时,备课组长就让大家去阅览室、图书室查找相关资料,做好摘录笔记,在大家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备课组长重新召集大家用理论指导实践。分散、灵活、高效的备课形式改变了以往集体备课时大家坐在一起读文章说感想的单调形式。不拘一格的集体备课形式让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思想互相碰撞、激荡,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近三年来,有64位教师参加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类教学评奖中获奖,一批科研型、专家型教师脱颖而出。600多名学生在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征文、演讲、学科竞赛等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由于抓住了集体备课,使我校“小课堂”教学效益显著提高,形成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浓厚教风、学风。
  在拓展“中课堂”活动中,我们重点抓两报一刊(黑板报、校报、校刊)。黑板报(每月一期一评比)、校报《文峰旭日报》(每月一至两期)、校刊《文峰教坛》(双月刊),都是我们的校园文化的亮点。在校报、校刊上师生们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教育叙事、教学反思、优秀案例、师生互评等栏目的开设,都有力地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课题研究向深层次推进,活跃在每班的小记者实时将校园内外重大新闻投到校刊、校报编辑部。红领巾广播站定时播送校内外新闻及校园歌曲。中课堂的拓展,使校园真正成了孩子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自主发展的乐园,成为帮助孩子们求真、求善、求美的美好家园。
  为落实总课题组开辟“大课堂”的目标要求,我校的校园小记者队伍应运而生。“确保安全,导之以行,授之以渔”是校园小记者开辟社会大课堂的准则。小记者每次活动前学校都要精心设计安全预案,进行交通安全、防盗、防火、逃生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学校邀请《颍州晚报》记者、阜阳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到学校为小记者们培训,教给他们采访、编辑的基本礼仪、基本知识及注意事项。众多新闻人士的加盟,使小记者们在获取新知的同时,得到了快乐,开阔了眼界,促进了课内知识的学习,推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年多来,小记者的行踪遍及阜城周边20多家企事业单位。他们到生日饼屋采访,体会到了做蛋糕的乐趣和劳动的快乐;到阜阳供电公司采访,听师傅们讲解电的来源,懂得了节约用电的道理;到自来水公司采访,了解到阜阳淡水资源的缺乏,树立了节约用水的意识;到徽商银行采访,他们懂得了有关假币的知识以及如何爱护人民币;到教育电视台采访,过了一把小主持人的瘾;到阜南贫困县采访,和王家坝的贫困儿童“手拉手,结对子”,使他们树立了关爱他人的意识。2007年6月,在阜阳市教育电视台、阜阳市教育局举办的全市首届“十佳小记者”评选中,我校刘语嫣、哈悦两位同学荣获“十佳小记者”称号,还有周宸、闫之瀚等八位同学荣获“百名优秀小记者”称号。小记者们丰富多彩的活动,引起了多家媒体的关注,《中国教育报》在2007年1月19日新课程改革专版中,以“在实践中成长,在成长中实践”为标题并配发图片进行了报道。《人民日报》2007年5月19日第二版,以《你微笑了吗》为题目,报道了文峰小学小记者去阜阳市儿童福利院采访的情形。如今,校园小记者已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的出色表现,也使发展与创新这个国家级课题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斗转星移气象新,吹尽黄沙始见金”,课题研究使我校的校本教研开展得有声有色。而今“让教育充满研究,让研究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的科研意识在每位教师心中扎下了根。大家人人有课题,处处谈课题,他们沐浴在教育科研的春风里,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实践,愉快地生活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充满挑战的生活赋予了他们人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