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图时代教师视觉素养的培养

2008-12-29朱永海张舒予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11期

  现代教育中,视觉信息猛增,“读图时代”随之到来。而对“美”的“解蔽”,不仅需要一双“明亮”的眼睛,更需要一颗“敏感而智慧”的心灵,视觉素养也不再仅仅是艺术工作者的专利,它已成为现代教育中各类人员都必须面临的新挑战,并凸显为影响现代教育质量的关键问题。本文聚焦于现代教育中的教师视觉素养及其培养。
  
  ● 教师视觉素养的内涵
  
  何谓“视觉素养”(Visual literacy)?从字面上看,literacy是“识字;会读会写”,visual literacy就是“识图,会看”。Visual literacy意味着一种能力,一种凭借先前获得的各种视觉传统来理解视觉图像的能力,是一种与乔姆斯基所谓“语言能力”相对应的人类基本素质。按照国际视觉文化协会的观点,视觉素养是人能够通过观看以及同时拥有和内化的感知经验培养起来的视觉能力。现代教育中的教师的视觉素养概念更具有其独特的内涵:无论是教师设计教学资源、利用教学媒体还是与学生交互,都应当具备视觉思维、视觉创造、视觉表达这三个层次的能力。概括地说,应从如下三方面创造条件,以利于教师自身的视觉素养培养。
  1.视觉思维能力
  视觉素养的营建,依赖于视觉思维的和谐。视觉思维,即人们对视觉形象的观察力、感受力、发现力和表现力,对影像符号的想象、联想、综合、重构、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以及蒙太奇、节奏等美学创造。视觉思维是视觉素养的核心。视觉素养就是要培养“看”的习惯与“看”的思维,进行一种思维范式的转换。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从文字思维向视觉思维的转换。在现代教育中,各种影像充斥着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教师进行思维的转化首当其冲。
  2.视觉创造能力
  视觉创造是通过图画和媒体学习的过程,由于理解视觉形象而构建知识的一种能力,它能够把视觉思维的结果给开发、创造出来。对现代教师进行视觉素养培养是必要的。同时,视觉素养也有利于开发教师右脑,促进整个大脑思维。读图时代,现代教师必须具备开发、创造教育资源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能将传统资料进行改造,探索读图时代学生的需求,在保留原有精华资源的基础上,适当地删除或添加新的视觉元素。另一方面,教师要具备创新能力,开发新型的视觉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中,视觉教学资源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视觉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现代教育的质量高低。同时,只有教师具备了视觉创造能力之后,他们才拥有丰富的奇思妙想,开发出优秀的视觉文化教学资源,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构建强大的教学支持系统。
  3.视觉交流能力
  视觉交流指把教学信息有效地呈现给学生,同时从看到的视觉形象中构建意义、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能够“交流”,未必能够保证“交流得好”。视觉交流能力不仅表现在能够熟练地应用媒体有效表达,还体现在能够了解媒体的局限与挖掘“隐性”信息。作为学伴,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必要的交互。在以往的传统教育中,师生交互薄弱。而在现代教育中,功能强大的媒体提供了多种交流方式。由于视觉文化可以突破传播交流的语言屏障、增强交互性,对教师的视觉表达能力有了特定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批判性的思维和创造力,不仅能够熟悉各种媒体与交流方式,而且善于理解和运用表达语言。
  
  ● 教师视觉素养培养的策略
  
  怎样高效地获取视觉信息,怎样批判性地分析、辨别所需的视觉信息,怎样借助现代教学媒体运用视觉化信息高效地表达和交流?这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提出几点培养现代教师视觉素养的策略。
  1.提高思维范式的转变能力
  教师视觉素养的理解不能再简单地理解为解释和领会视觉信息的含义,还要关注运用信息技术制作教育音像材料、运用视觉设计的基本原则使交互更有效、运用视觉思维形成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由于教师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过系统的美术创作和视觉设计培训和锻炼,因此,可以首先结合教师培训,设置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知识的普及和培养,以利于教师从信息的外显意识挖掘其背后所隐藏的价值观和深层信息。其次,进行视觉思维训练,其中,以影像生产工具为依托的实践活动至为关键。在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网(http://www.fromeyes.cn/)中,提炼了面向师生的丰富的视觉思维训练的游戏、文本、测试等,同时也呈现了精彩的网络教学视觉资源。通过有意识的思维锻炼、积累和提高,将有助于把视觉思维训练成为一种潜意识的本能反应,积淀成一种以感知为基础的直觉思维,即黑格尔所称的“实践性的感觉力”。最后,必须依赖现代信息技术作支撑工具然后把思维转换后的结果进行提升。就学生而言,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可以自由地搜集、选择各类信息。就教师而言,如何面临时代的挑战?读图时代,图从何来?信息技术作为视觉素养的支撑,大量的视觉资源开发、呈现都与教师的信息素养休戚相关。制约教育信息化推进的瓶颈往往来自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欠缺。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一是在视觉资源选择方面,要从丰富的音像资源中选出最好的,这是一种“看”的素养;二是在视觉资源的加工设计方面,利用图像软件进行视觉表达,如Premiere、数字展示台等,最终把原有的教学素材转变成富有视觉特色的新型教学资源。
  2.锻炼视觉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视觉教学资源的极大丰富和多样性功能给信息化学习带来了便利。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视觉材料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把学习内容进行视觉开发,在课堂中多引入图片、图像、动画等,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利于学生视觉素养的提高。同时,应用教育技术手段,将优秀传统视觉文化开发成为一种现代教育资源,既可以合理地优化现代教育的伦理秩序,促进个人文化素质的终身发展,也有利于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接着,培养视觉设计、开发能力可以展开如下训练:视觉观察、视觉感受、视觉理解、视觉开发、视觉沟通等。此训练对于提高教师创造性思维有直接帮助。教师同时可通过对教育视觉文化资源的开发来锻炼视觉创造能力,使视觉资源开发与培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进。另外,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应与视觉资源开发相结合,形成一批适合学习者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优秀视觉教学资源,这就需要借助如抓图类、知识表征类、软件转化工具类软件来实现资源的开发和创造。
  3.推进师生视觉交流
  教师通过在实践中锻炼视觉表达、交流的能力,如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就能明显优化教学效果、大大提高现代教育的效益、提升现代教育交互方式的多样性和有效性。将自身“视觉素养”的培养自觉延伸到整个教学中,包括教学前的思考与选择、教学中的意义建构与信息传达,教学后的反馈与优化,这些都为教师的视觉表达能力培养做铺垫。同时,我们倡导对知识表征能力的培养,知识表征对视觉交流起着一定的支撑作用,在教学中,通过概念图、思维导图等知识表征手段进行知识传达、交流,可以减少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提高知识传达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