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享受工作、克服职业倦怠的法宝

2008-12-29曲连坤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1期

  编者按:曲连坤,河北省石家庄市教育局思政体卫处处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兼职教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专家讲师团成员,自1995年任石家庄市教育委员会德育处处长以来,在全市开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1999年石家庄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城市,2000年7月4日曲连坤在全国德育工作会议上代表石家庄市教委介绍了经验。此外,他还参与起草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先后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河北、河南、黑龙江作报告三百余场。参与编写了《性教育指南》、《中学班主任指南》、《给教师的140个启示》、《心理活动课纪实》、《心灵的对话》等22本图书,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较高的造诣。本刊将从2008年1月起刊登曲连坤的一系列有关心态调整的文章,以飨读者。如何抛却烦恼,保持快乐的心境,提升幸福指数?作者用行云流水般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和领悟。相信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同仁和每一位读者都会从中得到很好的教益。
  
  司机小张活泼开朗,驾驶技术熟练,但就怕开车总走直道儿。问其原因,曰:“久行直路犯困!” 我曾对此一笑了之,然而当我学会开车后,感觉确实如此。开车总行直路真不如有弯儿绕弯儿、坡上坡下觉得新鲜刺激。由此联想到工作也是如此。每天都重复相同的程序、相同的内容,人难免“犯困”,时髦的词儿叫职业倦怠!那么,如何让工作常干常新、使自己保持朝气呢?如何在工作的平凡中不断发现亮点、焕发激情?这的确是件让人费心思量的大事,也是一件难事儿。
  然而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在一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几十年如一日,但感觉却天天如新,日日如初,锲而不舍,终有所得!如苏霍姆林斯基、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就是始终如一、执著事业、忘我工作的人,他们从无厌倦更无放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痴业者”,有痴迷教书育人的,有痴迷治病救人的,有痴迷农田植种的,有痴迷养殖技术的,等等。
  在基础教育领域有两个人令我钦佩,即辽宁的魏书生和上海的冯恩洪,他们素有“北魏南冯”之称。两人一生耕耘在三尺讲台,情系教育事业,从不见有倦怠之意。2002年在上海开会,冯恩洪送我一幅他们上海建平教育集团自己制作的挂历,挂历每月一画一格言,其中有这样两页:一页画面是一盘石磨,磨道已走出深深的沟,格言是“走得最多也不叫路”;另一页画面是两只螃蟹三只虾,格言是“横竖都是路”。据说此挂历上海建平教育集团全体成员人手一册。冯校长的苦心无疑在于鼓励教师们不断创新,不断超越昨天,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实现自我成长。魏书生对教师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一件事儿有一百种方法去做”,要求教师们培养自身的探索与创新的意识,强化探索与创新的理念,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在创造中享受工作的乐趣。同时,他还要求学生们面对问题也要“用多种方法去解决去探讨”,从而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享受学习的快乐。
  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如今可以再加一句“业精于专荒于杂”,精才能卓越,精才能超然。身为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一旦从教就要心无旁骛,要深入研究业务,争取在某个领域不断创新,在某个层面不断发现,真正吃透搞精,达到庖丁解牛的境界,就会成为行业内专家。在创新开拓的过程中,那些柳暗花明的惊喜,那些大功告成后的快乐,时刻丰富着生活的含义,提升着生命的品质。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知道,即使在你最拿手的领域也有许多你不了解的空白之地,还有许多没被你开发的角落,更有许多你没见过的美景!故步自封等于自毁前程,无限风光尽在创新探索之中!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教育局德育处。电邮:qulk@sina.com)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