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部委托实验工作为契机 稳步推进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008-12-29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2期
和谐社会需要人的心理健康作前提和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已成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作为教育系统,更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北京市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确立的全国十个实验基地的重点实验点。北京市教委高度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此项工作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教育部委托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验工作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和实验作为工作重点,确定了建立队伍、注重研究、典型示范、创设氛围、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
一、几年来,市、区县和学校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归纳起来有以下主要经验
(一)建立机构,明确职责,有利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
为推进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2001年,市教委首先成立了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和学者以及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教师组成。指导委员会负责掌握研究与实验方向,参与和指导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实验区也相继成立了负责本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指导、信息交流、咨询服务、教师培训、经验推广工作的心理中心。其次,确定具体承担课题研究与实验的部门及其工作职责。即:市教委和实验区教委负责研究与实验工作的组织协调、政策保证、试行与推广研究和实验成果;教育科研部门负责研究与实验工作的科研、培训和信息交流;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部门负责心理专兼职教师的上岗培训和教研活动。经过实践,我们认为这个管理模式的建立既充分发挥了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决策和管理作用,又充分发挥了专家、学者的理论和专业优势,充分整合了各方面的资源,为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规范和有效开展提供了保证。
(二)制定《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有利于指导和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000年,市教委与清华大学心理中心合作,对全市1817所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进行了调查。我们针对调查所反映出的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又认真学习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和上海、天津、南京等地的相关经验,组织实验区的同志走出国门,到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早的日本进行考察。经过多方面征求意见,市教委制定了《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实验稿),并于2001年9月在实验区和实验校中试行。在《纲要》的基本原则中,我们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中提及应遵循的四条原则的基础上又强调了实践性、主动性和全员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除中小学生外,我们扩展到学校的教职员和学生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上,充分体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性、层次性,加强了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中强化了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学校环境,发挥家庭和社区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纲要》中我们既突出了指导作用,又给区县和学校在落实《纲要》过程中提供了自主发展的空间。
(三)以点带面、专题研究、典型示范,有利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市教委接受教育部委托的实验任务后,在区县和学校申报的基础上,确定了14个区县、294所中小学校为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验单位。我们强调实验区和实验学校要在常态的条件下进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这样才能保证研究与实验成果的可推广性和实验区县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单位根据各自的基础,确定本地区的实验重点,形成区域特色。如:西城区重点研究了“中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与使用”和“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崇文区把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作为研究与实验工作的突破口;大兴区和朝阳区重点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宣武区从面向学生、家长和社区的心理咨询服务入手等。几年来,这些实验单位参与了国家级和市级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科研课题研究三十多项,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五十多篇,出版专著二十多本。实践证明,以专题研究方式带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一种有效的推进策略,它可以凝聚力量,深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培养了一批研究型的学校管理队伍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工作中,市教委通过专题研讨、交流和展示等形式,努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验成果资源共享。从2002年开始,市教委先后在西城、崇文、宣武、石景山、丰台和怀柔等实验区召开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研讨和交流活动。
二、几项举措扎实全面推进我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人
几年来,市教委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努力建设一支以专职为骨干、专兼职结合、相对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教委通过与高校联合、与区县心理中心合作,举办多期非心理专业教师的培训班。我们把培训工作与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及研究生课程班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在总结培训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市教委还与西城区心理中心联合编写了《学校心理教育培训丛书》和《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教师指导用书。三年来全市各中小学每校至少有一名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参加过市教委组织的培训。2005年,市教委又提出通过三年的时间,委托教育学院联合中科院心理所、首都师范大学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为全市小学中心校以上的中小学较为系统地培训心理专兼职教师。目前,已有520名中学心理专兼职教师接受了240学时的培训,500名小学心理专兼职教师正在接受培训,到2007年全部按计划完成预定的培训任务和目标。已接受培训的教师由区县教师进修部门或心理研究中心负责他们的日常业务培训。
(二)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建设
学校心理咨询室是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的固定场所,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和重要渠道。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学生心理问题逐渐增多,建立和规范全市中小学心理咨询室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调查显示,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小团体咨询和个体咨询是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许多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其中一些学校对心理咨询室的场地选择、居室布置、硬件配置均达不到要求,如有场地设在食堂旁边或者是普通教室正对面的,室内布置不温馨,缺乏基本的专业图书和期刊参考资料等。还有一些学校虽然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却很少有固定的时间对学生开放。2006年,市教委提出利用三年的时间各中小学应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同年,市教委下发了《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基本要求的通知》,明确了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原则、功能定位、建设要求、人员组成和使用要求,市教委投资400万为中小学各建立了40所示范性心理咨询室。
(三)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用书》,帮助教师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
尽管我们采取多种方式对在岗的心理专兼职教师进行培训,但这些培训侧重在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上,实践应用指导不够。调查显示,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活动课和面向个别学生开展个体咨询是目前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邀请了部分有丰富经验的一线教师编写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个案》。活动方案包括 “认知与学习”、“情绪”、“交往”、“适应”和“生涯与发展”五部分。全书既体现了教育部提出的“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挖掘心理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同时又兼顾中小学生迫切需要解决和实际存在的共性问题。《辅导个案》根据北京市中小学生目前存在的比较多发和常见的问题,分为“行为问题”、“交往问题”、“自我发展问题”和“学习问题”四个部分,每部分又尽量包括学生学习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林崇德教授给本书提出了许多指导性建议,并担任顾问,是对我市中小学心理教师的极大鼓舞。
(四)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设网上咨询服务
2004年,市教委委托丰台区教委在中小学生数字德育网上开设了“情感加油站”栏目,下设“咨询中心”、“师生互动”、“心理测试”、“心理百科”、“心理故事”、“家长茶座”、“心理论坛”和“教师园地”等栏目。中小学生利用网络这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中谈出了自己许许多多的心理困惑。根据学生的需求,工作人员开发了有效的又被青少年学生接受的网络心理咨询服务方式。如:解决学生考试焦虑的专题咨询、《爱心在线》论坛,根据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模拟咨询等。目前已对两千多名学生进行了网络咨询服务。
三、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地位和权利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和体现,在工资福利和职称晋升等方面都没有优势,许多学校兼职心理教师是无偿工作的。造成这种情况一方面有人事政策方面的原因,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不高。育人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如此。因此,必须建立比较严格的专业标准、明确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专门的认定制度和聘任制度,心理教师不是任意学科背景和工作经历的教师都可以担任,更不是一些素质较低的教师的最后归属。现在,全国性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准入制度尚未出台,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心理咨询师认证社会又有质疑,未被广泛认可。只有提高从业门槛才能提高整个从业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才能吸引更多、更好的专业人员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从长远来看,吸纳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充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并通过机制性的继续教育促进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是保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获得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有效保证。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吸纳专业人才进入。吸引人才的关键是政策。通过政策调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极度缺乏的现状,这主要体现在人事政策上。二是已经进入这支队伍的人员的继续教育。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不是一次性的,它需要三个方面的支持:提供一个长期的心理教师继续教育的平台和机制,可以是网络化的,也可以是不定期的短期学习和培训;市、区县、学校三级培训得到位,完全由某一级来承担是不可能的,要把培养骨干、地区扶持、校本培训有力结合起来;心理健康教师自我提高的自觉意识。此外,如果能在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之外,在更广的范围内,使学校的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能掌握初步的心理学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水平。
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发展基础但又与形势发展存在差距,同时面对社会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吁和渴望,大力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从大的方面来讲,就是要给政策,提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引导;给指导,确保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给经费,保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