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塑造中职生的心理品质
2008-12-29李北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4期

心理品质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重视优良心理品质的培养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素养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心理品质呢?
一、用赞美激活学生的自信
中职生学习成绩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缺乏自信心。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比普通高中生更敏感。教师的任何不良暗示都可能导致他们学习心理上的障碍,课堂上或作业本上的一句不恰当的评语都有可能使学生厌倦甚至放弃这一学科。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对学生我们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捕捉他们的智慧火花,及时、巧妙地运用赞美艺术进行适当、适度的鼓励性评价。实践证明,教师给学生投去的每一个赞赏的目光或每一句赞扬的话语都会令学生兴奋不已,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对于缺点较多的学生,教师还要为他们制造 “奖励机会”。 我教高二化学时,班上有个专拿别人寻开心的男生。我批评了他,此后每逢化学课,他便时常在课堂上起哄。后来我发现他模仿能力很不错,表演欲强烈,因此,我在做《NH3性质和实验制法》演示实验时特意让他上台来配合,尽管实验中他有点儿手忙脚乱,但我表扬他反应快、有灵性。后来的化学课他便很认真地听讲。他虽然没考上大学,但走上社会后,专门以化学方法洗字迹为生,做得还很不错,上次碰见我,对我很是感激,说是我让他找到了一种谋生的手段。
事实证明:成功后的喜悦、满足,就是学生产生自信的动力。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为学生提供能力展示的舞台,激励他们参与竞争,让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其自信。
二、在体验中磨砺学生的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标、调节行动并努力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力主要体现在行为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坚毅性等方面。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方法很多,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个性情感和意志水平,鼓励他们面对失败和挫折时勇于探索。
1.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对学科历史的介绍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如,16岁就成为化学家的诺贝尔在1862年夏天,开始了对硝化甘油的研究。这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牺牲的艰苦历程,死亡时刻都在陪伴着他。 在一次进行炸药实验时发生了爆炸事件,实验室被炸得无影无踪,5个助手和最小的弟弟全部牺牲,连他父亲也未能幸免被炸成残废,没有多久也去世了。邻居们认为他是“科学疯子”,政府不准诺贝尔在市内进行实验。尽管如此,诺贝尔并没放弃,而是在湖面的一只船上进行实验。经过反复的试验,他终于发现:硝化甘油可以被干燥的硅藻土所吸附,这种混合物可以安全运输。安全炸药的成功发明使诺贝尔成为亿万富翁。他临终前决定将财产毫无保留地捐献给科学事业,并设立了科学界最高奖——诺贝尔奖。
教师通过大量的学科史的介绍,可使学生明白任何学科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科学家们是凭着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追求,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学科难题,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直观体验。教师可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有些化学实验操作比较复杂,易失败,需反复操作才能取得成功,教师可以此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其克服急躁心理。
在教授《原电池原理及应用》一课时,涉及到较多抽象概念,学生理解起来较为费力。因此,采用实验结合课件模拟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更快更深刻地理解相关概念。实验前,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鼓励学生自行准备化学用品,如自找铁片、铜片、电线、石墨电棒、干电池、蓄电池、锂电池等,同时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小实验,使实验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操作兴趣。在对实验现象及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学会多向思维,鼓励学生多渠道查阅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在实验中失败时,要启发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吸取教训,重新探索。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寻求更多解法。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和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诱导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组织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或是创造情境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或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的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是抓住教材内容的逻辑性和趣味性,使用艺术性的语言感染学生,使其学习兴趣得以维持。
例如,在讲解《化学反应速率》一节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根据分子运动论,分子是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的热运动,因为分子的能量有高有低,就像在座的同学的成绩各有高低。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分子(或离子)之间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分子(或离子)在运动时就会发生碰撞,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前提条件,但并不是每次碰撞都发生化学反应,只有能量较高(达到一定标准)的分子(或离子)间发生的碰撞才有可能发生化学反应,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叫做有效碰撞。有一个同学毕业后跑遍了中国十几个省疯狂地考公务员,结果都失利,这就是无效碰撞。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叫做活化分子。同学们都会去参加高考,可能够考上大学的只有那些比普通分子有更高能量的活化分子。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能量,使自己的能量比所有人的平均能量尽可更多,让自己变成活化分子。
接着我引导学生通过演示实验去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这样,我把活化分子、有效碰撞等枯燥的理论和概念同社会热点问题有机联系起来,并通过创设实验诱导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兴趣一旦稳定下来将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催化剂。
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是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省祁东县职业中专。电邮:lby9299@126.com)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