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缺”与“不缺”

2008-12-29邹勤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8期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中逐渐开展起来,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人的心理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有时让人琢磨不透的东西,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是很难真正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我以为目前不少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有三“缺”与两“不缺”的典型弊端。
  
  一、三“缺”
  
  1.缺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性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性渗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渗透性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心理发展过程。同学校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相比,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广泛性、整体性。它不是针对学生中的某一种心理问题来有针对性地辅导、咨询或训练,而是针对学生的整个心理世界而言的。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是隐性的,它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它是更具灵活性的教育方式。然而,时下不少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忽略了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一主要渠道。
  2.缺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渠道式推进”
  目前,为了适应教育新潮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少学校不经充分了解和研究,就盲目地购书授课,以较为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开展起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孰不知,心理健康教育决不是干巴巴的说教所能奏效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机地融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的有关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在体验中真正受到教育。即以活动为主,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
  3.缺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性注重”
  人的情绪极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因此,创设良好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十分重要。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局限于校园内,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应形成合力,对学生施加影响。其中学校应起主导作用,应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同时,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净化社会环境,因为只有在文明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两“不缺”
  
  1.不缺“专家”
  不少心理辅导教师往往习惯把自己看作是处理学生人生问题的专家、权威。这种错误观念把“辅导教师—来访者”的关系界定为“专家—非专家”式的关系。一些教师总认为学生不懂得自己的人生,也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人生问题,所以辅导教师要帮他解决,要提供答案。
  其实,倾听本身是一种很重要的辅导手段,因为学生在倾诉过程中在不停地思考,倾诉完了,问题的答案也许就找到了,即使没有答案,学生的内心也会平静许多。有时,辅导教师确实对学生的问题一目了然,但也要让学生把话讲完,启发他自己思考解决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把答案告诉他。辅导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成长,使他们成为善于解决自己生活问题的专家。
  2.不缺“病人”
  这里所谓的“病人”是指被“庸医”造就的“病人”。初涉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教师经常会把自己看作“医生”,认为自己的任务是矫治学生的心理疾病,由此往往忽视了发展性心理辅导。有时候,心理辅导教师还会有意无意地寻找“病人”,使一些学生背上“心理疾病”的包袱。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在校学生,而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从整体上说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处理的问题主要是发展性问题,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自我,促进自我实现。辅导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是“医—患”式的,而是“辅导教师—来访者”式的。
  总之,在我们这样一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的国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每一个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每一个学校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都要慎之又慎,避免不应该出现的失误和错误,让每一个学生认识自我、开发潜能,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