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心理辅导活动课课堂失序的几点建议

2008-12-29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8期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在预防学生心理问题,普及心理健康理念,以及增强学生心理应激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许多中小学校逐渐开设起心理辅导活动课。
  但是从实践操作上看,心理辅导活动课常常面临着这样一个尴尬的问题:“一放就乱,一抓就死”。心理辅导活动课追求的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信任、真诚、尊重的课堂氛围。因此,很多心理辅导教师特别是刚刚毕业的新教师往往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许多过分的言行举止听之任之,课堂组织无序,课堂主题游离。心理辅导教师面临这种现象,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碍于自己心理辅导教师的身份,敢怒而不敢言。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这种思维: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是玩玩游戏,聊聊天。心理辅导教师自己也会慢慢厌倦心理辅导活动课甚至害怕上心理辅导活动课。
  当然,也有一些心理辅导教师特别是从其他学科转过来的由于上惯了学科课程,在课堂上非常在意课堂纪律,对违纪的学生常常进行惩罚,课堂秩序的完好也造成了讨论、分享等重要环节的冷场。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回答不积极,或者干脆就敷衍了事。课堂讨论不起来,也就没有学生愿意站出来分享自己的体验。很明显,这样的课堂是违背基本的心理辅导理念的。
  那么,心理辅导活动课如何在这两个极端间腾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呢?笔者认为,过于禁锢和约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固然不可取,但是,放羊式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同样也是不可取的。心理辅导活动课需要动,不动就缺少沟通,不动就达不到体验,动是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灵性的体现;同时,心理辅导活动课也需要静,不静就促不成思考,不静就得不到领悟,静是心理辅导活动课悟性的体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堂秩序要追求动静有序、平等和谐的氛围。为此,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粗浅之见。
  
  一、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序辅导活动课的前提
  
  “亲其师,信其道。”对于任何一堂课,融洽的师生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心理辅导活动课而言,更是如此。没有融洽的师生关系,真诚、开放的辅导环境就无法建立,学生就不可能敞开心扉参与课堂活动。
  在团体辅导中,第一次的辅导往往都是辅导关系的建立,甚至第二次、第三次辅导主题还是辅导关系的建立。人本主义心理辅导者认为态度和辅导关系远远重要于辅导技术。因此辅导的关键是良好辅导关系的建立。在这堂课上,辅导教师不仅要把自己介绍给学生,更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自我介绍,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任何一名学生都很重视。师生的相互认识可以在诸如“滚雪球”的游戏中进行,或者师生简要介绍之后再选取一个大家都能参与进来的破冰游戏。辅导教师可以借由游戏进一步了解学生。
  当然,在上课之前,辅导教师非常有必要听取班主任的意见,从而在正式上课之前对学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需要强调的是,辅导教师不能因为听了班主任的介绍而产生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
  
  二、 制定“公约”,让“看不见的手”来约束学生的违规行为
  
  辅导活动课没有相应的规则肯定是不行的,活动课也需要有纪律来维持,但是纪律的产生要体现民主性、公平性。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来制定心理辅导活动课课堂纪律维持的“公约”。一来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二来由于“公约”是他们自己制定,所以执行起来会更加容易,学生也会更加信服。一般“公约”的制定也在第一节课中进行。
  每一个学生都想在他人的印象中保持良好形象,如果他违背了“公约”,扰乱了课堂秩序,那么他就会受到同伴的谴责,这样他就有一种受到全体舆论攻击的压力。这种力量也可以认为是“团体动力”的一种,也就是所谓的“看不见的手”,它能够隐性地督促学生遵守课堂纪律。
  当然,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课堂纪律相对其他课来讲有着特殊的内容,比如:勇于与人分享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的观点时紧扣话题,一定的范围内一次只有一人发言,尊重他人的观点,能对他人的观点作出建设性的批评等。
  
  三、小组考核,用“看得见的手”来维持课堂纪律
  
  由于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往往需要进行讨论,全员参与的办法是进行分组,一般在第二次课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分组了,分组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必须同时有男女生,同一组成员之间尽量不要太熟悉。
  对小组的课堂表现进行考核是十分有必要的。有效的考核一方面可以约束扰乱课堂的行为,是每一项心理作业、活动可以进行下去的保证;另一方面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荣誉而战。没有每节课后的考核,学生对心理课的重视从制度上就要被减少,通过这样的一种考核能使大家在心理课上更投入一些,也更加有序一些。
  考核的方式多种多样,考核的标准可以参照“公约”进行,教师可以发放考核表,让小组成员自评,辅导教师收回后进行教师评价,结合两次考核,评选出本节课表现最好的小组是哪一组,最耀眼的superstar是谁。
  
  四、让每一个学生充分明白辅导教师的要求
  
  在辅导活动课上经常失序的两个环节是暖身活动和课堂讨论,在暖身活动阶段,往往由于教师对活动的规则以及注意事项交代不清楚,使学生在活动中不知所措而导致课堂场面失控。同样,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时,问题不清、问题过大、问题过难也是导致课堂失序的原因。
  辅导活动课需要注意两个原则,其一:“先讲清规则,再行动”,在暖身活动时,教师要充分说明活动规则,必要时候可以进行示范,当所有的学生听明白时再开始活动;其二:“层层启发,步步引导”,教师在提问时应该简洁明了,先就表层的东西进行提问,再挖掘深层次的东西,从而不断地引导。切忌一开始就把学生问得一头雾水,或者一开始就难住学生,良好的提问也遵循“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原则。
  
  五、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做好相应准备
  
  心理辅导活动课非常重视“生成”,但是辅导教师也需要对“生成”进行相应的“预设”,做到有备而来。这种“预设”包括对可能产生的一些突发事件进行处理。
  总之,有序性、和谐性也是心理辅导活动课所追求的,乱哄哄的无序不是心理辅导活动课,静如死水也绝对不是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辅导活动课要做到动静结合,和谐有序,这就需要辅导教师从多方着手,努力创设师生关系,制定课堂公约,完善小组考核以及一系列的强化措施。
  (作者单位:浙江省奉化市第二中学。电邮:fhezchenyan@126.com)
  编辑/李益倩
   终校/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