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对策

2008-12-29陈健芷张艳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10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催生出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本文主要是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改善这一状况提出政策性咨询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亲子教育缺失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8)10-0012-03
  
  在我国市场经济节奏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同时,人口迁移变得日益频繁。由此社会现象而引发的社会衍生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也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如广东省林就万夫妇长年在深圳打工,由80岁的奶奶在家照顾三个女儿。七年之内,姐姐林文婷因蜡烛引燃大火烧成双脚残疾;小妹在帮奶奶提开水时被严重烫伤;二妹在家用柴火烧水时引起大火严重烧伤,脸和胸连在一起,眼睛因拉扯眼睑合不上,双手双脚畸形程度严重,被人称为“鬼孩”,她四年没出过家门,更没上过一天学。新浪网上还报道过这么一个案例:留守儿童小刚在梁婆婆家附近砍柴时,到梁婆婆家借刀砍柴,梁婆婆以为他来偷东西,于是骂道:“刚娃子,你又来偷东西了!”小刚听了觉得很委屈,于是随手抓起旁边的木棒朝她打去……杀死梁后,他逃离了现场。
  以上虽然是个别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极端问题,但不能不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
  
  一、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及概念界定
  
  在我国快速的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转移加大了城市在就业、住房、医疗、教育、交通和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压力,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人口分布状况又使得这种压力转而落到流动者身上,这就造成了为城市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农村劳动力不能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不能享有国家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那些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在学龄上一般应为小学生或初中生。而那些跟随父母亲中的一方或双方进城并在城市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儿童,则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畴。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
  众所周知,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但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其家庭内部亲子之间的交往更多地具有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往的非面对面性以及互动频率极低的特点,又由于大部分代管者(如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只能施行温饱式的哺育,这种亲子教育的缺失往往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心理发展方面的异常。一项历时五年的跟踪调查表明,农村孩子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比例高达19.8%,远高于城市孩子的8%,这其中,55.5%的农村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自私、冷漠、内向和孤僻,缺乏爱心和同情心以及逆反心理严重等不良特征。在人格特征上,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自信,敏感、自卑,易感情用事,有较强的依赖性,遇事忧虑不安,烦恼自扰、抑郁压抑等。范方和桑标(2005)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也有类似的发现:一是乐群性低,表现为冷淡、孤独;二是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意乱,自控能力不强;三是自卑拘谨,沉默寡言;四是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五是抑郁压抑,忧虑不安;六是冲动任性,自制力差;七是紧张焦虑,心神不定。在使用SCL-90量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测验中发现,他们的总均分及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等方面明显高于其他正常群体。
  王丽芬(2002)的研究则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躯体化、强迫、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六个因子上的分值表现要明显高于国内中学生常模;农村留守女孩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四个因子上的分值又明显高于农村留守男孩;此外,在心理健康问题上还存在着年龄差异等。程良道(2005)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易出现逃学、厌学、学习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情感淡漠、攻击性行为、退缩性行为、任性、性格孤僻、内向、小偷小摸、无助感、被遗弃感、无价值感等问题行为。另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容易激动、焦虑,神经过敏性高,同时伴随着内向的性格特征。
  周宗奎等人(2005)的研究认为,从不同角度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评估是不一致的。从某些极端案例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当地学校校长和教师一般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有比较多的心理问题,对他们的一般印象、学习、品行、情绪等方面的评价都较差;从学生自我报告的结果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地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儿童,而在孤独感、社交焦虑和学习适应方面则与其他儿童没有显著的差异。这些情况表明,留守本身对农村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而复杂的,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
  从家长与子女的接触时间上来看,从小与家长接触较多的儿童与同家长接触少的儿童比较,前者有心理行为问题的较少。换句话说,亲子关系缺失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高度相关。亲子教育缺失,儿童对父母的抚慰、关注与爱的渴求和缺失易引起一种心理压力,使儿童或是烦恼抑郁或是过于顺从、缺乏主见,或是狂放不羁、调皮捣蛋。而这种需求的缺失就可能会驱使他们去寻求补偿。有研究发现,当儿童在家庭中无法获得适当需要的满足时,就会去寻求同辈群体的补偿方式,而这种团体的很多活动又是盲目和随意的,而且易受影视暴力、色情等不良影响的倾向十分明显。因此,农村留守儿童也更易于出现行为问题。
  在一系列实证研究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冷淡孤独、冒险妄为、粗心冲动、自制力差、忧虑不安、紧张焦虑等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同一般儿童在适应不良方面也有显著差异,男生的强迫症状高于女生;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已经出现了个性发展问题,如攻击性的性格特征或畏缩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冷漠、畏惧、抑郁、自卑等)。正因为他们存在的这些行为问题,才导致目前一些青少年犯罪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的比重较大。周宗奎教授等人的研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上的问题主要有: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学校纪律,例如晚上偷偷离家外出上网,甚至去看淫秽录像,同学之间拉帮结派、打架、赌博偷盗等。
  
  三、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以上说明,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亲子教育的缺失。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母爱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基础,缺失母爱会使孩子心理缺乏稳定感,会产生情绪和人格上的偏执或障碍;父亲的存在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权威、崇拜、勇敢和坚强等,缺失父爱的孩子比正常的孩子更易出现心理和行为上的适应不良。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会导致父母的非自然缺损,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和身心发展事实上的旁观者。由于亲子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有的会表现出缺乏社会主动性和积极性,退缩、感情淡漠,甚至将熟人视为陌生人;有的则恰好相反,过度活跃,过分依赖他人的关注和喜爱,表现出一种情感饥渴的状态。相关学者还对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如王东宇等人(2005)的研究发现,父母与孩子分离时间的长短,代养人的教养方式,农村留守儿童的性别、年龄以及是否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与父母分离的时间越长,代养人的教养方式越专制或越放任,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各种心理问题就越突出。此外,农村女性留守儿童比农村男性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突出,没有和兄弟姐妹在一起的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范方和桑标(2005)的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具有亲密度、情感表达性、文化知识性和娱乐性较低,而矛盾性突出和独立性相对较强的特点。
  
  当然,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种种问题的原因并不是由某种单一的因素引起的,而往往是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合力引发的。如林宏(2003)的研究认为,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成绩差的原因包括亲子分离、缺乏沟通、离异家庭增多、代养人文化素质偏低和学校周边的游戏厅的存在等环境因素的干扰等。刘允明(2005)则认为,由于家庭教育的弱化、学校教育的无力和社会引导偏差等缘故,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基础教育上不但输给了城里的孩子,而且还输给了农村中的非留守儿童。付玉萍(2005)的研究认为,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农村基础教育不到位,如师资不足、办学条件差和管理体制上存在漏洞等;监护权的缺失,亲戚认为孩子应由教师管,教师认为应由亲戚管,结果两头都不管使教育和监护的责任落空;当地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亦或多停留在节假日“送温暖”等形式上;外出务工的父母有时也会对留守儿童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认为如果孩子不读书不但可以省钱,还可以挣钱等。
  
  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叶敬忠如是说。应该说叶教授的观点代表了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抱有悲观看法的一部分教育群体,但却未必正确。事实上,我们不仅不应该放弃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所作的努力,而且应相信最终会找出妥当的解决办法来。就目前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改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一)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营造全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舆论力量
  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引导全社会从服务儿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角度出发,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以实际行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在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从而营造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舆论氛围。
  (二)推动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政府行为
  教育部门可以推动有关学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档案),通过经常性开展农村留守儿童主题中队活动、成立家长联系热线、做好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及临时监护人的沟通联系等活动形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并把它作为考核学校和学校领导人责任达标的重要内容;综合治理办公室等有关部门要认真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及有关娱乐场所,净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政府和学校可举办家长学校、成人中心校、农村家庭教育辅导(指导)站等基层家庭教育阵地,提高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素质和水平。
  (三)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增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合力
  农村留守儿童只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现临时监护人学习辅导不力、生活照料不周、亲子接触缺失等现实困难,这些困难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得到改善和弥补:如学校应该以农村留守儿童为帮扶对象,通过师生结对、同伴结对等方式,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上不落伍。家庭临时监护人应加大对孩子品德行为教育的关注,督促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使之不进出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文化娱乐场所,多方遏制孩子不良品行出现的苗头。教育、妇联、社会家庭教育辅导(指导)站等社会有关部门和机构要做好协同工作,积极推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精诚协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编织健康的成长网络,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成就感,拥有健康向上、充满亲情和友情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另外,还可以发挥退休人员的余热,共同构建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体系。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注定要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存在的特殊群体,理所当然地应该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和关爱,这既是对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进城务工农民的一种回报,也是维系社会稳定,保证青少年一代健康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关爱,还需要从物质、精神上给予积极的投入,以推动这一阳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美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格特征的研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