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健康课堂 引领学生幸福成长

2008-12-29牛素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11期

  〔摘要〕健康课堂,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课堂的新的课堂模式,其核心内容是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本。文章从健康课堂的内涵、特征以及如何转变观念构建健康课堂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构建;健康课堂;心理生活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8)11-0017-03
  
  一、什么是健康课堂
  
  健康课堂,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课堂的新的课堂模式,其核心内容是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本。健康课堂必须建立在和谐、平等、尊重、信任、赏识、友爱的基础上,教师在进行知识的传递过程中,时刻树立以发展为主的教育价值观和以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目标,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张扬学生的个性,最终达到优化学生的心理生活,使每个学生健康、幸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美国学者布瑞林斯基和霍德勒指出:“健康课堂不仅仅指课堂上没有难以控制、不守纪律的学生,健康的课堂应该生动、活泼,具备一般意义上的生理和心理安康。健康课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实现他们在生理、社会、精神、情绪、智力和环境等层面的安康。”
  健康课堂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学习、交往、身心等方面的健康发展,而且还要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健康发展。在营造健康课堂的过程中,教师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主导因素,因为有时教师的不健康会造成紧张、枯燥的课堂氛围,直接导致诸多学生的不健康。由此可见,健康课堂一定要有利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
  
  二、健康课堂的特征
  
  健康课堂应满足学生的安全心理、归属心理、快乐心理、成功心理等不同层面的心理需求。
  1.以生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健康课堂中得到生动体现。
  2.平等亲和。健康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亲和、尊重信任基础上的一种新型师生关系。
  3.激励发现。在健康课堂中教师运用赏识理论对学生的合作、探究、发现进行激励,巩固并提高他们学习的原动力,激发创造性。
  4.参与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健康课堂教学中来,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课堂氛围。
  5.尊重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是健康课堂追求的目标。
  6.体验成功。教师要善于规划和设计健康课堂的教学内容,使之形成梯度,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让不同学生在不同台阶上均能体验到成功。
  7.发展促进。教师要时刻树立以学生为主的发展观和以发展为主的教育价值观,师生在开放的、生成的健康课堂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8.多元评价。在健康课堂中教师科学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和动态性的多元评价,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会多一批“健康”的学生。
  
  三、如何构建健康课堂
  
  构建健康课堂并不是对传统课堂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和发展、创新和完善。健康课堂应是传统课堂的升华,是传统课堂的更高发展阶段。下面从课堂教学的几个要素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对新课程改革体系下健康课堂的构建略作探析。
  1.观念转变
  构建健康课堂对教师提出最大的挑战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构建健康课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正确的学生观、质量关、课程观、知识观和人才观。要认识到自己在健康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健康课堂的构建中来。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现代教育理念,关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成长、交流等层面的发展需求。教师要用心设计每一堂课,把每堂课都看成是献给学生的礼物,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充满智慧和溢满爱意的幸福场所。
  (1)学生观的更新
  ①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应努力学习,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和谐发展。
  ②相信每位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潜力。教师用发展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蕴蓄着极大的发展潜力,是能够获得成功的。
  ③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每位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健康课堂上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想法、情绪等强加给学生。
  ④尊重学生的独特性。独特性是每位学生个性的本质特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是健康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就意味着差异性,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珍视学生的差异,把它当作一种宝贵的课堂资源去发掘,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方面得到长足发展,让自身的视野中没有教育的盲区。
  (2)教学任务观的更新
  在健康课堂中开展教学必须要树立全面的教学任务观,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变为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学科本位论错误不在于学科本身,而在于观念,学科教学依然要重视知识的传承,但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新课改目标倡导全人教育,教学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心”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生活和情感体验,不要做学科知识的机械传声筒。
  (3)课程观的更新
  在健康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生活等都应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新的课程观不应再“唯教材论”,也就是说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新课程设计要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优化学生心理生活,满足学生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教师和学生不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开发“区本化”、“校本化”、“班本化”等“多样化”课程资源的共同体,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动态生成的实践主体,他们在共同探究、经营、创生着课程。
  2.师生关系转变
  健康课堂中教师角色定位要发生转变,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变为“平等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