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主题探究学习模式的辨析

2008-12-29周惠颖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1期

  一、网络主题探究学习的概念与内涵
  主题探究学习强调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其探究过程是建构知识的基础。上海惟存教育实验室柳栋老师认为,网络主题探究学习以探究学习为基本学习样式,将网络知识资源、网络智慧资源以及其他资源整合在一个较为完整的学案中,并以网页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发布。这类学案以真实情境中的具体问题解决为线索,努力发展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能力。
  二、网络主题探究学习的模式
  1.WebQuest模式
  WebQuest是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的伯尼·道奇和汤姆·马奇于1995年创建的一种课程计划。由于该课程计划和因特网密切相关,所以他们将其命名为“WebQuest”。WebQuest是一个以探究为取向的活动,一个WebQuest一般包括绪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估、结论等六个模块(关键属性)。除此之外还可以有诸如小组活动、学习者角色扮演、跨学科等非关键属性。因为WebQuest为一般的教师所熟悉,所以本文不展开叙述。
  2.Z图模式
  我国台湾学者江火明提出了一种网络主题探究学习的模式——Z图模式(如图1所示)。在Z图模式中,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科学实证的探究活动。Z图由四个学习站和六个过程阶段组成。学习站是学习者必须依序通过的点。这四个学习站分别是“个人经验”、“假设”、“观测资料”和“结论”。
  
  Z图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步骤:①各提观点:依据学习者个人经验,产生一个探究性问题作为科学研究的起点。②汇成假设:由于进行的是合作学习,组内成员每个人所提出的看法必须互相讨论,最后形成一个可验证的假设,这个假设应尽可能地包含每个人的兴趣。③形成策略:一旦学习者建立假设之后,教师要求他们在进行假设验证之前先拟定详细的计划。如果策略不够详细、具体,学习者就无法走向实证之路。④拣选变量:在Z图的学习活动中,学习者不需要自行收集原始资料,只需要“消费”专家已经收集好的一手数据。学习者依据研究问题的可能变因,判断验证策略所需的变量是什么,或在哪个范围内等等。⑤转化资料:在这个阶段,学习者需要用简单的统计和数学计算分析和转化资料。学习者需要将数据整理成图表,并用这些图表来验证假设跟资料之间的关联。组员间进行逻辑上的辩论,决定是否支持假设。⑥验证假设:验证和写出结论需要熟练的思考,未经过专门训练的学习者较缺乏组织资料和从资料中寻找模式的经验,很少有人能够直接指出资料和假设之间的关联。所以,在这个阶段,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协助学习者了解他们必须发现的事。
  3.主题式学习模式
  台湾学者刘明洲等人提出了网络主题式学习模式(如图2所示)。学习者的学习可以分五个阶段:确定主题、确定相关领域学科、搜集主题相关资料、整合资料获得知识、分享成果。这些过程都可以在网上进行,在外环看到的是外显的行为,而在内环则是学习者的心智历程。内外环相互影响,内环会引发外环的行动,外环的行动结果则将会反馈到内环。
  
  
  三、模式的比较与分析
  
  1.模式组成
  我们可以看出,WebQuest模式只规定了六个模块,并未规定具体的步骤,在设计和应用的实际中具有更大的灵活性。Z图模式规定了该模式活动的六个步骤,有着严格的顺序关系。与Z图模式这一特点相似的是,主题式学习模式中两个层面的活动也分别具有顺序关系。另外,它将学习者内隐的心智学习历程引入模式,包含了外环和内环两个层面的活动,体现了该模式特别关注学习者的学习内化,重视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反思。
  教师在决定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时可以综合考虑以上三种模式的特点。例如,利用WebQuest模式操作性强的特点来设计流程,应用主题式学习模式中内外环的关系,检测和控制学习者内在的反思与内化。
  2.主题确定
  WebQuest模式的主题是由教师精心设计后提供给学习者的。教师依据学习者的认知水平、特长爱好,选择具有较强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及较强的学科渗透性的主题,给学习者一个有趣而且可行的任务。在Z图模式中,由设计者(教师)指定一个较宽泛的研究方向,由学习者自己确定主题。在主题式学习模式中,主题及其相关内容的确定采用“张网式”策略,即先进入研究平台的某个“主题馆”中,获得一个与生活相关的主题,然后学习者依据自己的兴趣向外扩展至相关学科的学习活动。
  在Z图和主题式学习模式中,主题的确定环节比较相似,都可以看做是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自身的兴趣等确定主题及其相关细节内容,这两个模式高度关注学习者的个体特征。WebQuest可以说是一种教师管理程度相对较高的探究性学习,主题是由教师精心设计后提供给学习者的。所以,这三种模式应用的对象不同,当强调达成的目标较明确时,需要采用WebQuest模式,这样教师可以控制学习者可选择的主题。对于并没有明确目的的指向性活动,可以采取Z图和主题式学习模式,这样可以让学习者有自由选择主题的机会,对于学习者来说,能够自主地选择一个研究问题是主题探究非常关键的环节。
  3.资源界定
  WebQuest的资源模块是一个由教师选定的有助于学习者完成任务的网页清单,学习者使用的所有链接都由设计者预先设定。值得我们注意的是,WebQuest可以提供给学习者的资源并不仅仅局限于网上的发现,它还可以包括一个远距离专家的音频会议、视频会议,以及与他人面对面的访谈等。在Z图模式中,学习者从专家提供的原始数据库中获得资源。在主题式学习模式中,并未对资源部分有过多的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为,学习者也许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整个因特网范围中搜集资料。
  我们可以看到,在信息搜集活动中,主题式学习模式给予了学习者最大的资源空间,Z图模式次之,而WebQuest则给学生较少的自主搜集信息的机会。在主题式学习模式中,学习者得到了最大的资源空间,相信在教师引导下,学习者搜集资料的能力会得到较好的培养,但一定要避免浪费大量时间。
  4.适用学习机会
  WebQuest中学习的主题、资源都是由教师提供的,学习目标是明确而具体的,学习者可将注意力和时间都集中到学习内容本身,所以说WebQuest模式较适合应用于课堂学习。Z图模式给予了学习者较充分的时间、资源空间,鼓励学习者在主题的确定和提出假设以及验证假设的过程中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互动学习,这可能会与学校的课堂体制冲突(时间、精力),所以该模式较适合应用在学校课堂学习以外的网络团队活动。在主题式学习模式的创建理念中,网络主题式学习的主要实施架构由三部分组成:网络学习系统、教室内学习以及主题内容园地。同时该模式的设计者认为课堂学习还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的一个主要来源。当然,这种学习机会是否适合并不是绝对的,而是需要教师综合三者的各自特点,能够确认每种模式的优点和局限,来综合考虑。
  经过笔者调研,目前绝大多数教师都是采用WebQuest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事实上,网络主题探究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很强的探究学习样式,它并不仅限于WebQuest这一类模式。同时,它所能适用的学习机会不仅限于课堂学习,也可以拓展到课堂之外,或者包括课堂内外两部分。笔者的初衷不在于推荐后两种模式,而在于拓宽从事网络主题探究学习研究的一线教师的视野,希望能够引发思考。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