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机智将“意外”演绎成精彩
2008-12-29汪运萍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1期
这学期,我们使用的是新修订的安徽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其中第八册第一课就是《无处不在的信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感知信息无处不在,在信息社会中人人离不开信息,以及信息活动包括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等。在前几个班的教学中,学生对生活中信息的理解还不错,课堂交流很精彩。同年级另一个班的课,我照例出示书本上的案例,尝试从身边的信息入手,来帮助学生们认识信息。
案例:早晨,小明听到闹铃声后,立即起床;在上学的路上,避让行人和车辆;在学校,认真听课,做笔记,和同学们讨论问题;晚上回家,用电脑写日记,画图画,通过因特网和网友聊天,给外地的爷爷、奶奶发送电子邮件。
提问:在上面的叙述中,哪些活动与信息有关?
出乎意料的是,这个班仅有几个同学举手,站起来一回答,答案都是“用电脑写日记,画图画,通过因特网和网友聊天,给外地的爷爷、奶奶发送电子邮件”之类的。“还有别的吗?”全班无人响应。我便问其中一个回答问题的同学,“你为什么认为上述活动与信息有关呢?”“因为它们都用到了电脑。”“你们都这样认为吗?”“是的!”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道。这下我明白了,这些学生把电脑等同于信息,在他们眼中,信息技术课就是在电脑室里上,所以两者没有什么差别。这时课堂教学陷入了僵局。环顾教室,学生们面对着电脑,一个个表现出不耐烦。“课不能这样上下去,单纯的讲解只能让课堂更加索然无味。”我心里默想,“怎样才能让这群学生心动起来、脑动起来,帮助他们感受到身边的信息呢?”思索片刻,我想到在电视上看到过的小游戏。“对!就用游戏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我为自己鼓劲儿。
游戏一:猜一猜
游戏规则:选派两位学生,一位做“猜测者”,另一位以动作示范来表达我写在黑板上的词语,如“洗衣、刷牙、打电话、东张西望、抓耳挠腮……”可以通过手势、声音、各种形体动作表达。
师:这位猜测者为什么能猜得出这些词语呢?
生:示范者的动作和声音给了对方提示。
师:对,他传递给对方的动作和声音就是信息。
游戏二:盲人走路
游戏规则:一人蒙上眼睛,站上教室的一角,另一个通过语言指挥其准确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师:这位“盲人”为什么能回到自己的位子上?
生:有同学告诉他往哪儿走。
师:对,他传递给对方的语言就是信息。
师:我们打开报纸,报纸上传递着信息;我们打开电视,电视里传递着信息;我们收听广播,广播里传递着信息;我们走在路上,广告牌、指示牌都传递着信息;手触摸到的,鼻子闻到的等等都会给我们带来信息。那么请同学们谈谈你一天的生活中,哪些与信息相关?
这下教室里可热闹起来了。学生们一双双小手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他们列举了很多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信息,让老师刮目相看。如上下课的铃声、教室的门牌、校园的宣传栏、街上的红绿灯、汽车的喇叭声、校门口的交通提示牌、上网看新闻、电视中播放的新闻、天气预报、广告等等。有的同学甚至还提到了“柳绿花红”是春天的信息;“硕果累累”是秋天的信息;“白雪皑皑”是冬天的信息。
师:那你们能不能谈谈案例中小明一天的生活,哪些活动与信息相关?
生:闹铃声给了小明一个起床的信息。
生:车辆的喇叭声让小明知道车来了,要避让。
生:小明认真听课,收到了知识的信息。
生:小明给爷爷奶奶发送电子邮件,传送问候的信息。
生:用电脑写日记、画图画也是……信息,我不知道怎么说?
课上到这儿,学生们已经感知到生活中的信息,认识到信息活动并不只是使用了电脑。但却不能很好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一系列活动到底是属于什么信息活动,特别是使用电脑的这一系列活动。在接下来的课中,我调整了事先安排好的教学顺序,开始讲解信息活动的分类。
师:可见,人类活动并不是因为使用了计算机才与信息相关了。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使信息处理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计算机只不过是人类信息活动中使用的一种工具。我们拍摄照片、上网搜集资料,是获取信息;使用通讯工具与人联系是交流信息;制作多媒体作品是加工信息;在论坛中发消息是发布信息。请大家打开课本第4页,用线将相对应的内容连接起来。
信息活动 类别
发布网站、在论坛上发帖子获取信息
用QQ与远方的朋友聊天加工信息
制作书签、板报、动画、图片发布信息
上网搜索电脑图片、录音交流信息
学生们很快地完成了,有的学生若有所思在不停地点着头。在此情景下,我趁热打铁,又继续提问。
师:那你们能不能根据上述信息活动的类别,再来说说小明的哪些活动与信息相关?
生:我知道了,认真听课是获取信息,做笔记是加工信息。
生:和同学讨论问题、通过因特网和网友聊天、给爷爷奶奶发送电子邮件是交流信息。
生:用电脑写日记、画图画是加工信息。
那位上次表达不出来的学生不等老师喊他,已经在下面兴奋地说了出来。
看着学生们兴奋的表情,高高举起的小手,迫不及待的表现,我的心也跟着课堂的沸腾而雀跃。
课后,我长时间地沉浸于“意外”带来的精彩上。因为这班学生对“信息”理解的偏差,导致课堂教学离开了我课前预设的轨道,遭遇“冷场”。我面对学生的“问题”,没有置之不理,而是设计了相应的游戏,带领学生从游戏中去感受信息,认识信息,一步步走出误区。这是课堂中意外的生成,我放弃了原有的教案,顺应了学生的实际,使得课堂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
感悟一:生成的课堂应欢迎意外的产生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真诚地尊重学生的差距,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得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虽然这些意外也许会打乱教学节奏,但许多不曾预计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学生和教师会在不断生成中得到发展。
感悟二:生成的课堂让教学不断走向完善
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有自己的特殊性。一个信息技术教师往往教一个年级,可能多达七、八个班。同样的内容要重复讲解七、八遍,也许会让老师们产生厌烦情绪,一味地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教,不顾及学生的差异。但仔细想一想,也正是基于信息技术课的这个特点,才给了我们更多实践的机会,才使得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在与学生不断互动中逐渐完善。我们只要用心去上,就会发现一个个“意外”,抓住这些“意外”,就能演绎出一场场精彩。我曾问过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同样的课上这么多遍烦不烦?”他的回答让我自惭形秽。他告诉我:“一样的教学设计,在不同的班进行授课,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每节课都会让我对教学设计进行思考修改,我对此不厌其烦,我的教后记是写得最多的,最有感悟的,教学真是一门永远有遗憾的艺术!”
有一位外国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教育是一种充满不确定的事。”正是有了这种“不确定”,课堂才有了生命和活力,学生才有了智慧和创造,课堂才会因生成而精彩!
(作者单位:安徽宁国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