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三则
2008-12-29王连东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9期
都是圆规惹的祸
J老师是个研究生,毕业后来我校工作不到一年。亮晶晶的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课堂上激情四溢,感染着每一位学生。
我连续两天去听J老师的课。第一天,J老师抓起教师用的大三角板用尖角指点着投影屏幕,边讲解边在屏幕上滑动。第二天更甚,换成用圆规铁尖划擦屏幕。她越讲越兴奋,邀请学生上台来讲解,学生接过圆规,也划擦着屏幕。我的心一阵阵的痉挛,几次勉强抑制住冲上去的冲动,这简直就是用圆规划我的心啊!
下课后,我把J老师请到办公室,给她看了一张我用手机拍摄的她上课的照片。照片中她左手扶着讲台一角,身体侧倾,右手举着三角板指点着屏幕。我问她:“你从照片中能看出什么问题吗?”J老师凑近看了一会儿,摇摇头。我一阵无语,耐下心来从教师示范作用到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从波珠幕原理到媒体操作的规范性为她进行讲解:一是教姿不美。二是时而用三角板时而用圆规当作教鞭,会对学生造成随意性的暗示,与数学的严谨性互悖。三是损坏幕布,波珠幕掉珠后会变得灰蒙蒙的,影响投影效果。最后建议她使用教鞭,以非接触式的指点方式进行操作。
送走J老师我陷入了沉思:这仅仅是教师个人的问题吗?回顾我校“十五”期间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高度信息化培训是特色。但近两年来,随着学校人事的变动、学校工作计划重心的转移以及相关机构职能的调整,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方面出现了真空。通过这件事,我发现我校在教师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基于我校教师培训高起点的基础上,从普及性的集中培训转向有针对性的个体培训,不求全、不求大,但求实用、有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杜绝“圆规事件”这种低级错误的发生。
多媒体控制台太脏了
为了了解我校青年教师工作的状态,我随班听了十几节课,发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各班多媒体控制台内到处都是粉笔末,间杂着抹布、纸片等,真是一片狼藉。显示器上布满灰尘,键盘按键和鼠标滚轮上污渍指印清晰可见。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班级卫生问题,但深入思考却暴露出学校信息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使用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中第一条是“班主任是多媒体教室设备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本班多媒体设施的管理工作。各班另设一名学生协管员,协助班主任做好本班多媒体设施的日常检查工作”。第四条是“搞好清洁卫生,不要将粉笔、板擦等物品放在展台上,防止灰尘落入展台缝隙。不要将化学实验品、水杯、饮料等物品放在展台上,以免造成短路或腐蚀”。学期初,班主任与学校信息中心签有《多媒体教室设备责任书》,《规程》中要求学生协管员负责填写“多媒体教室使用登记周报表”,发现问题及时向网络中心反映。由此可见,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制度是完备的,但为什么还会出现问题呢?关键在于执行力不够!
我分析造成多媒体控制台脏乱的原因,一是班级未尽清理之责,二是信息中心未尽到检查之责。一流的决策力加上三流的执行力的效果小于三流的决策力加上一流的执行力的效果。决策再怎么优秀,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执行终究是一纸空文。也就是说,当决策产生后,执行力是保证成功的关键因素。看来是需要加强信息技术设备管理执行力的时候了。
迟到的“懒QQ”
一天中午,我和往常一样在教工餐厅里与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儿,我们从手机短信渐渐谈到了网络通讯。这时坐在对面的G老师说:“我爱人她们学校现在发个通知什么的都通过网络,特方便,咱们学校也应该弄一个。”我一听马上接口问道:“你说的是局域网即时通讯软件吧,叫什么名字,大不大?”G老师回答:“好像不太大,叫什么来着我忘了,等我回家问问再告诉你。”我说:“好的。你最好拷一个来看看。”
回到办公室,我仍然回味着刚才与G老师的对话。其实早在2004年搞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时,我们就在局部范围内试验过此类即时通讯软件,如PXQQ、NetChat2000等,并且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当时之所以没有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一是因为局域网络尚不健全,二是软件本身功能不强,最主要的原因是怕为此带来负面影响——老师们用它聊天儿,还有造成病毒传播。带着这些问题,这事一来二去就拖了下来。
现在再重新审视这些问题,好像已经不存在了。学校网络已经升级,教师办公人手一机,即时通讯类软件也雨后春笋般涌现,且功能愈发强大。关于负面影响我也有了重新的认识:首先,教师们要想聊天儿有多种手段,工作时间谁也不会和自己的同事聊个没完没了,再说即使聊两句家常话也是增进同事间友谊的一种方式,加上适当的引导和制度约束,相信可在控制范围内。
为了保险起见,我把这些想法和其他干部一碰,大家都觉得可行。思路理顺了,说干就干!我亲自带领信息中心的同事上网搜索类似产品,通过测试和比较,最终确定了“懒QQ”(LanQQ)这款软件。“懒QQ”是一款基于 TCP/IP(UDP)的局域网内即时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