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网络教师共同体支撑平台
2008-12-29刘超牛丽丽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9期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国际趋势,也是当前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个重大命题,而我国教师专业化研究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处于基层的中小学教师已经形成了因循守旧、经验为本的职业心理倾向,对其职业发展带来阻力。
建构主义发展了学习共同体这一独特而新颖的教学范式。有人将这一范式引入教师专业发展领域,提出教师共同体概念。但是,早期关于教师共同体的研究,主要都局限于在校本研究这样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我们认为,利用网络来组织教师共同体,不失为一个很新颖而且极具发展前景的思路。
对支持教师共同体的各种网络交流平台的分析
1.WIKI、电子邮件等传统形式
WIKI是一种支持群体式写作的超文本系统。它同电子邮件一样,在交流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二者的主要作用定位于交流,其主要功能非常有限。加之,WIKI虽然是超文本系统,但是使用起来并不容易上手,需要进行专门的学习;电子邮件只能提供相互传送文件,交互性不强,时效性太慢。二者的功能显然都不足以承担教师共同体的目标。
2.论坛、聊天室形式

有人建立了一个论坛,或者在论坛基础上增加聊天室板块,就说搭建了教师共同体平台。这其实有误区。论坛是用来发布公告的,是一种非实时交流平台。因此,论坛的话题排列一般是以发表(最后回复)时间排序。时间久了之后,想找一篇以前很有价值的话题就很难了,而很多无用的话题也会令人眼花缭乱。聊天室是实时的,但很多有用的信息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单单用这二者来搭建教师共同体平台缺乏稳定性,也是不合适的。
3.精品课形式
讲课实况被认为是一名教师隐性知识的最好体现。近年来,国家斥巨资支持精品课建设,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但是,精品课的质量难以规范保证,良莠不齐,这也使得某些课程流于形式,所讲的内容无法从学生实际水平和需要出发。观者看了之后收益不多,自然对精品课也就兴味索然了。
4.教育博客
教育博客是博客在教育领域内的应用。自引入以来,教师们热情高涨,人人趋之若鹜。有很多教师在博客上写反思日志,大家纷纷跟帖讨论。无论讨论进行得如何激烈,跟帖者也只能把自己的想法附于后面,而无权将自己有建设性的意见添入主题。更何况随着讨论时间的推移,页面也随之加长。尽管日志可以按日期加以检索,但想找到自己曾发表或跟帖的内容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
网络教师共同体支撑平台的设计
基于对上面各种平台形式的分析之后,笔者拟描述一种如下图的平台,既能发挥以上各种平台的优势,又能在相互结合的过程中弥补各自的不足;既能体现共同体的特点,又能实现共同体的基本目标并达到理想的效果。
1.综合首页
综合首页是平台的整体外观。作为一个平台,首先必须吸引人。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美观和全面。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模块都通过“调用”指向了综合首页。在综合首页上,通过设置容器,把文章系统的文章、论坛的帖子以及博客里面的日志都调到这里显示。访客打开首页之后,就可以在这里了解到整个平台的所有内容,既方便又综合。另外,通过一定的技术,还可以控制被调用内容的显示方式,可以是按照时间显示,也可以按照人气显示,还可以按照指定等级(质量高的资料等级也高)来显示,这样能够弥补好资料不好找的缺憾。
2.文章系统
这里的文章系统是广义的文章系统。应用于教师共同体平台,至少可以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公告和新闻形式,发布管理员公告或采集来的教育业内新闻;第二种是教师的精品课视频;第三种是成员发表的思维导图。通过上图可以看到,文章系统和平台的其他一级子结点都有联系。当访客浏览了文章系统的新闻、视频或教师的思维导图之后,如果希望评论,可以在新闻、视频或思维导图网页下部专设的快速评论框发表评论。在发表评论的时候,可以选择将评论顺便发布到论坛或者个人博客里。这样,对于文章系统的评论不仅在本板块可以看到,在论坛或者博客里同样也可以看到,无疑增加了对同一话题的交流机会。
3.论坛模块
论坛主要用于面向集体的非实时交流。当然,我们也可以增加一个实时的聊天室功能,在论坛中加一个插件就可以实现,较为简单。帖子一般是按照发表(最后回复)时间来排列的。我们可以在论坛中选择比较积极负责的人作为版主,对于好的帖子进行总结,提高等级,并且可以设计会员参与帖子的评分,通过点击特定按钮来增加自己感兴趣帖子的等级值。帖子的等级升高,自然就可以在首页显示了,教师参与性也随之提高。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在发帖的时候添加自己帖子的标签(即帖子的关键字),也可以达到帖子归类的目的,即含有相同标签帖子的数目会在论坛首页显示,并且通过超链接的方式,快捷到达。
4.博客模块
博客往往具有私密性,因此我们设计了“圈子”。“圈子”是博客主人们因为共同的话题而组成的小型组织。在博客发表日志的时候,可以选择是否将日志顺便发布到“圈子”中,便于今后检索。对日志的评论,都是从论坛中调用的,既节省了平台空间,还增加了交互性。同样,对于大家都感兴趣(得到评论很多)的日志,也会因为等级高而显示在首页上。
5.文件区
设置文件区,对文件进行集中管理,既有利于教师们进行知识共享,又方便检索。发布文件的时候,也可以选择文件所属的类型。通过不同的类型标签,很容易找到自己要找的文件。与其他板块相同,文件页面底部也有快捷评论区。
网络作为一种先进的交流媒体,其神奇的力量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利用网络,扩大共同体的范围,弥补传统共同体交流的不足,这将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单位:辽宁渤海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