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说课的思路与方法

2008-12-2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9期

  说课是教师在听众面前以高度概括的方式将一节课的精髓展现出来,是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探究活动,也是教师面向同行阐述自己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有益尝试与演讲。成功的说课不仅要层次清楚、逻辑严密地说明这节课“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而且要说准教材,说明教法、学法,说清教学程序。如何说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专业素养。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组织教学内容,实现成功说课呢?本文以《机器人走图形》一课为例,阐述说课的理念、思路与方法。
  
  一、体现课程理念,阐明说课之“理”
  
  说课要将隐藏在教案之内的思想表述出来。因此,说课的显著特点在于说理,即运用教育理论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
  首先,要体现课程观。要说清如何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确定教学的基本思路。要说清“教什么、怎么教”,还要说透如何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其次,要体现因材施教。即充分体现班级、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基础水平、认知能力和心理状况是有差异的,在说课中要体现全面和重点相结合,包括如何设计不同程度要求、不同阶梯难度的练习,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最后,要有创新意识。说课有章法,但不能拘泥于成规。应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创造出有效、实用、有特色的说课方法,不断丰富、充实说课活动。同时,听课者是同行或领导,而不是学生,要能使听者从你的说课中受到启发,走出陈规,开拓新路。
  
  二、说“教学需要分析”
  
  这是说课的起点。目的是通过对学习内容、学习者的分析,表述整节课的重点、难点及其理论设计依据,并为接下来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奠定基础。
  1.说学习内容
  讲清楚所说课时的基本内容、与前后几课的内在联系以及所在单元在整个学期中的地位。《机器人走图形》一课是教材第一单元第三课中的内容。这一单元总体是以“机器人走各种图形”为主线,分6个课时介绍机器人直行、转向等模块的使用方法及各模块的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了解了机器人的基本组成和结构等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学习机器人的执行器部分,让机器人走出各种各样的图形,为以后深入学习机器人的传感器等知识打下基础。
  2.说学习者
  学习者是课堂教学的另一要素,对其分析是说课必不可少的环节。说课时,可以简要对学习者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一般特征进行分析,然后表述自己对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分析,并进一步阐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如知识基础、兴趣和生活经验等。这些都是确定教学起点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机器人走图形》一课面向的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对其简要分析如下:1.学生思维比较敏捷、灵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初步发展,并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对有关机器人的学习内容有浓厚的兴趣,所以考虑以自主学习方式进行学习。2.学生已经了解了机器人的组成、结构等基础知识。在社会生活中,他们也通过电视、网络了解了各种有关机器人的比赛等相关知识,所以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基础,是带着好奇心进入课堂的。
  3.说教学重点、难点
  在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者进行分析后,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说出教学的重点、难点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会用“直行”和“转向”模块编写程序;教学难点:对“直行”和“转向”模块中参数的理解与应用。
  
  三、说“学习目标”
  
  在对教学内容和学习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说出制定的三维目标,特别要明确讲出为什么制定这样的教学目标,并可以从学生、学科知识和社会需求这三个角度来阐释。应当指出,并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具备完整的三维目标,所以教师在说课中应该有所侧重,重点突出本节课教学目标中的亮点。
  《机器人走图形》一课的知识点并不多,因而我们根据教学重点制定知识性目标。站在社会需要的高度,使学生更加关注机器人给人们生活、学习等方面带来的益处,可作为情感性目标。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表述为:1.知识与技能:了解能力风暴VJC1.5仿真系统及其运行环境,学会用“直行”、“转向”两个模块编写程序。2.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直行”、“转向”模块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学会根据需要设置模块中的参数,学会在机器人仿真系统上实施机器人任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机器人给人们生活、工作带来的益处,产生对机器人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四、说“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这个环节主要是针对教学目标,表明说课者预备采取的教学方法、应用的教学媒体以及学生采用的学习方法。重点是讲清楚为什么采取这样的策略,其优点有哪些。由于学生之前已有认知基础,本节课一开始,教师就创设“让机器人模仿人的样子”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从自己的观察中自主学习,获得新的知识。为改变学生聆听者的身份,教师还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交流,自己去思考机器人行走的速度是由机器人哪个参数来控制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学会收集、分析和总结信息,学会思考。
  
  五、说“教学过程”
  
  这是说课的核心环节。要清晰地呈现出一节课的整体设计思路,就必须说清楚以下问题:导入课的方式、本节课的重点怎样突出和难点如何突破、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说“教学过程”应该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不仅要说怎样教,还要说为什么要这样教。
  《机器人走图形》这节课是以学生的研究活动为主体,以研究机器人走图形为主线,在课上设计了四个环节的研究任务。
  环节一:导入新课,让机器人走直线。让学生学会用“执行器模块库”中的“直行”模块编写程序,通过调整该模块的速度和时间参数,让机器人走得再远一些。
  环节二:知识迁移,让机器人会转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和方法进行上机尝试,并学会使用“执行器模块库”中的“转向”模块编写程序,让机器人转向自如。
  环节三:巩固练习,让机器人走正方形。由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巩固前面学过的知识,进一步体会调整两个模块参数的方法,理解程序的顺序结构,让机器人行走更自如,突破教学难点。
  环节四:拓展任务,自主创新。在能力强的学生完成了机器人走正方形后,给他们一些自主创新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让机器人走出更多的图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本节课,通过让机器人“走直线”、“学转弯”、“走正方形”等不同层次的任务,完成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与表达的能力。在环节一中,教师在鼓励学生探究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设置“直行”模块的参数。在环节二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和方法自主上机尝试,进而学会“转向”模块的参数设置。通过调试两个模块的参数,让学生体会运用两分法解决问题的好处,充分体验编写程序的乐趣,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