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推进网络教研探讨
2008-12-29王小明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11期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当传统教研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时,如何利用网络技术从事网络教研,对基础教育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网络教研最初是一些教师和教研员自发地、分散性地利用网络开展教研,后来发展成教师、教研员的自觉主动行为,即由“草根教研”转变到“专家引领”,网络教研焕发出勃勃生机。但在实践中网络教研还是大多数教师、教研员或专家的个别行动。即使有教育机构的整体推进,由于缺乏系统思路和可供效仿的成功模式,只好“摸着石头过河”,没能充分发挥网络教研的优势。作为对基础教育负有研究、指导、服务、管理责任的教育局及教研室或教师进修学校如何推进网络教研在本地区的开展?笔者结合浙江省许多市、县(市、区)区域推进网络教研的工作实践进行探讨。
一、构造网络教研平台
开展区域网络教研需要借助网络教研平台。网络教研平台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所构造的一个软件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可以进行信息发布、相互交流、开展活动。目前在各地使用的网络教研平台有教研网站、学科网站、资源中心、论坛(BBS)、博客(Blog)、魔灯(Moodle)、维客(Wiki)、播客(Podcast)、威客(Witkey)、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电子杂志、教师研训平台、科研平台等。
对不同的区域来说,选择适合本区域的平台是首先考虑的问题,当然还有建设成本问题。网络教研是对常规教研方式在时空上的弥补、延伸和扩展。选择或建设的网络教研平台既要实现常规教研功能,又要有常规教研所不能实现的功能。通过分析和归纳,全国网络教研平台建设的思路和做法基本是按以下三个层次来建设的。
1.区域教研网
它应该是一个综合性教育类网站,是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获得权威、及时、准确的教研信息的窗口。它的建设至少应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宣传窗口,主要功能是宣传党和国家及本地区的教育政策、报道本地区的教育新闻、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二是学科和专题网站,发挥区域教研机构的教学研究、指导与服务等功能,从整体上指导本地区教研系统及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并提供服务。
全国许多地区都有这样一个综合性教育网站,但很多教研网的建设都重点关注第一个方面,把它当成一个办公系统,仅用来发布信息,而教师最关注的指导教育教学的学科网站建设力度不够。
2.资源中心
区域资源中心应是由本区域市、县(市、区)教育局教研室和学校共同参与建设的区域性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库。它应是一个区域性的网络共建共享联盟,目的是实现本地区基础教育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建设已经讨论和实践了多年,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吸取了很多教训。学者和专家对现阶段和未来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指出很多思路和见解,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提出三个观点。第一,教育资源建设应以区域组织,并以自主开发为主,这是一种有效益和效率的方法。第二,应采用基于资源中心的分散式建设模式。第三,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内容应以面向学生的“以学为主”的学习型资源为主。
3.教研服务平台
教研服务平台,有些地区称网络教研平台或虚拟教研中心、师训平台,或者直接以所选平台命名,如Moodle浙江、携手博客等。教研活动是双向交流活动,通过网络教研服务平台,可以实现本地区教研员、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进行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教研交流。目前用的比较多的平台是论坛、博客。新的模式也不断产生如魔灯、威客、维客、教师研训平台等。不同的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建设。如浙江海盐县使用博客,浙江义乌市选择魔灯等。
关于平台的建设,在开源软件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为了节约成本,应适当地选择开源免费软件。信息化建设成本很高,后续维护升级成本更高,建设者应该综合考虑各种费用。
二、建设网络教研队伍
新的环境和条件下,传统的教研队伍正在面临挑战。目前教研机构在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上并没有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和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虽然有负责教育信息化、网络教研的领导和人员直接或间接地进行着网络教研的研究和指导,但没有专职从事信息化建设和网络教研研究的教研员,不能充分发挥教研机构对基础教育的服务、指导作用。网络教研队伍建设势在必行,设立专职网络教研员是时代和形势的需要。
在搜索引擎里通过搜索“网络教研员”反馈的结果越来越多。这表明网络教研越来越得到各地教研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从事网络教研工作的教育工作者逐步得到认同和重视。“网络教研员”从字面上并不能准确概括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的实质,但该词语已为大家所接受和理解。我们可以把“网络教研员”理解为研究、利用网络技术或平台来开展和从事教研活动的教研员。它是从事该项工作的教研员的称谓,同其他学科或专业领域教研称谓一样,因而网络教研员的职责应该和学科教研员具有共同之处,概括起来有以下五点。
第一,业务指导。网络教研员应该具备指导本区域教师及教研员网络教研的能力,起到对本地网络教研的引领作用,具体讲就是传、帮、带作用。“传”就是传达或传播网络教研最新信息;“帮”就是帮助本区域解决网络教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带”就是要带领本地区提升网络教研水平。
第二,活动组织。网络教研员要能策划各类网络教研活动,组织本区域教师和教研工作者参加各种网络教研研讨会,通过活动和交流掌握最新的网络教研模式、方法及成果,这些活动包括网络集体备课、网络听课、网上评课、网络教研会议、课题在线研究及网络教研沙龙等。
第三,队伍建设。作为教研室网络教研员,要能为本地区的学校和教师的网络教研提供支撑,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其效益也不是最大的。为提高网络教研效益,增加网络教研参与面,网络教研员要具备网络队伍建设的能力,尤其具备打造一支优质高效的学科网络教研员的能力。
第四,科学研究。网络教研员应具备完善和扩充网络教研理论、方法,构建网络教研的技术平台环境与网上教研模式的研究和主持、组织,开展网络教研课题的能力。组织研究、编写教材、出版学术性书刊等。
第五,制度建设。网络教研员应具备管理本区域网络教研的能力,要有将自发的、民间的群体整合成一个强有力的团体的能力,要整合就需要网络教研员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提供一个网络教研再生机制,从而保证区域网络教研的可持续性发展。
为区域推进网络教研的开展,在各级教研机构设立专职或兼职的网络教研员是非常必要的。有了这支队伍,可以整合现有资源,建设一支专业学科网络教研员队伍,通过他们的研究和实践,提升区域网络教研水平,最终提高区域教育教学质量。
三、成立教育学会网络教研分会
按照学科教研形式,在网络教研已成为一块重要的研究领域后,为推进网络教研在区域的开展,有必要成立教育学会网络教研分会,如广东教育学会网络教育专业委员会。区域成立教育学会网络教研分会推进网络教研既有必要性,也有现实性。
从必要性上说,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向深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了更多的新问题、新困惑,迫切需要专家的引领、同伴的互助。传统的教研形式已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网络教研将成为潮流。网络教研作为新生事物,需要人们对其进行研究,如果只靠教育研究机构或教育行政机构来推进,效果是不理想的,所以需要增设学会来弥补和推进。
成立网络教研分会也是现实情况的需要,在基础教育领域,从事网络教研的队伍是庞大的,他们中有的属于有组织、有目的、有具体任务和分工的,而更多网络群体是出于兴趣、爱好来从事网络教研的,这一部分人对网络教研理论和实践的推动是巨大的。如何为从事网络教研的人员和大量的网络教研爱好者提供一个平台来共同推动网络教研的发展,成立网络教研分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网络教研分会从其性质上讲是一个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可以自由地加入和退出。
成立教育学会网络教研分会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如何运用信息化发展的最新成果开展网络教研,如何通过网络来开展和从事网络教研,如何通过网络教研来提升校本教研质量和水平,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培养教师的网络教研技术、构建网络教研文化等。
四、制定区域网络教研管理制度
网络教研起源于教师无意识、分散的“草根式”研究。仔细分析高效率、有质量的网络教研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与常规教研相结合的网络教研效果最好。为了促进区域内的教研员、教师充分参与网络教研,应该制订一套完善的网络教研制度。只有通过制度才能使网络教研常态化、正规化。在网络教研中,不要认为教师、教研员自由交流或少数专家引领就能开展起来。建立区域网络教研制度和区域网络教研管理机制,网络教研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功效。
区域网络教研管理制度应以指导性条款为主,辅以少量的考核性条款,把具体的实施细则留给学校制定,最好能融入原有区域教研管理制度中。如某教研室网络教研制度第十一条,网络教研工作总结:教研员的半年和年度工作总结中必须有网络教研的内容,主要总结网络教研的模式、成效、问题、体会以及下一步的打算。第十二条,日常网络教研工作:提供与教学同步的师生教学和学习资源,并注重时效与质量;组织教学热点问题和难点讨论,提高互动式频数,丰富互动内容。
在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教研新平台,改造现有教研模式,这在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中是一项新型的、探索性的工作。区域教研室、教科所等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应该大力研究和发展网络教研,使网络教研和常规教研相结合,促进教研均衡化,提高区域教研水平。
参考文献
[1]冯伯虎.求形神兼备的网络教研——对提高网络教研实效的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5):13-15.
[2]冯伯虎,张久娟.我们需要怎样的网络教研?[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