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之旅
2008-12-29魏顺平何克抗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11期
基于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经验,笔者从培训教材、培训实施、培训评价等三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来介绍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
一、在培训教程开发方面,采用三维立体化教材建设模式,搭建面向全国的分布式网络培训平台
《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初级)》(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采用当前较为先进的三维立体化的教材建设模式,即教材不再仅仅包含印刷材料,还包含配套光盘和分布式网络培训平台。其中印刷材料大约20万字,近200页,不仅是师生开展培训活动的指南,也是学生学习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体系的主要书籍。配套光盘分为两种:第一,包含若干个学科资源的综合性光盘,随书发行,包含案例(有文字、课堂实录、图片等多种媒体形式,用于不同教学需要)、活动模板、阅读资料、评价参考量表。第二,分学科的案例光盘,目前已经出版了14张光盘(这套光盘由中央电化教育馆电化教育电子出版社,名称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光盘——案例、文献资料及素材选编》),涉及中小学14个学科,这些光盘将随着培训的开展分发到各个培训点。分学科案例光盘的内容包括综合课例、教学资源、阅读材料,所选课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分布式网络培训平台由全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门户网站(www.chinaeta.com)和各个培训点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平台(chinaETA)构成,面向全国中小学教师提供服务,以保障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顺利开展。这套网络培训系统既支持培训期间的教与学,也支持培训后教师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培训平台包含配套光盘中所有的资料、案例,还将有更多的阅读资料、案例和历届学员的学习成果。目前,《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初级)》(高教版)已经在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使用,得到了参训教师的一致好评。这是三维立体化培训教程在我国大规模教师培训中首次应用。
二、在培训实施方面,构建符合成人学习特点的、体现混合式学习理论的3C培训模式
培训过程本质上也是一类教学过程。教学包含“教”和“学”两个方面,“教”要通过“学”发生作用。因此,我们要构建合理、有效的培训模式,首先要建立教师的学习模型,再依据教师的学习过程安排教学事件,并创设各种环境,最终形成所需的培训模式。
结合前人对学习过程相关理论的阐述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特点,曹晓明在2006年提出一线教师在培训中的学习过程包括唤醒经验、感知学习、应用体验、分享交流、反思提高等五个环节(在这五个环节中都包含有体验过程)。这五个环节依次连接,形成了一种环状结构,称为教师教育技术学习圈,简称ETLC模型,同时提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3C培训模式(图1)。

如图1所示,培训模式由学习圈、活动圈、环境圈三部分组成,称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3C 培训模式”(简称3C培训模式)。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强调中小学教师要提高将教育技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因此,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环境应该采用混合式培训模式,支持教师将所学习的知识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去。在3C培训模式中,物理学习环境基本是静态的,构成了培训环境的物理基础。技术支撑环境是活动圈中很多学习活动发生的场所,对组织培训过程,促进教师教育技术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在此次开展的全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所采用的技术支撑环境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平台(chinaETA),该平台的主要功能就是全面支持3C培训模式“活动圈”中的各项活动。
三、在培训评价方面,构建基于学习过程分析的过程性评价模式,监控和保障培训质量
过程性评价以学习者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为出发点和归宿,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到评价中并反思自己能力的形成过程,注重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由于不同地域、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差异较大,在培训的过程中采用过程性评价可以充分关注教师的背景和基础,关注其个体差异,最大化促进教师的发展。过程性评价还有快速反馈、形成过程性档案袋、形成下一步计划等特点,这些对于保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个人成长资料、促进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和培训过程紧密相关的过程性评价已经成为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结果(过程性评价的分数)已经成为影响教师最终能否获取资格证的重要因素。
基于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如何保证过程性评价数据的效度和信度,避免实施过程中的人情分和弄虚作假的情况,成为影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从评价主体来看,过程性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和自评等多个组成部分,过程性评价的分数一般主要由教师或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给出,实际上也是一种主观分数,这就给过程性评价分数造成了一定的误差。如果要保证这些分数的有效性,除了对评分规则做限定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建立数据验证机制。其具体思路就是将学习过程分析中获取的学习者学习过程数据同最终的分数建立校验机制。当校验通过时,说明评价分数是有效的,否则评分就是无效的。研究表明,基于学习过程分析的过程性评价模式在培训中的应用,一方面能强制各培训机构认真开展培训,另一方面在培训的过程中能对学员学习过程进行诊断、反馈,促进学员进一步学习,能够基本保证参与学员、参与培训过程的真实性。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兴未艾。通过吸收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和培训理论,借鉴采纳信息技术支持的各类教学支撑平台和评价平台的体系结构,最终构建起了三维立体化培训教材模式、3C培训模式以及基于学习过程分析的过程性评价模式,形成了一个以“一个真实任务驱动为主线”、“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理论和混合式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强调活动参与、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强调案例观摩和体验、强调过程性评价和反馈”为特征的培训方法体系,并在培训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时代在发展,新的问题不断涌现,但会始终本着追求卓越、追求培训过程最优化的精神,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优化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法体系,完善技术支撑环境,为教师全员培训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