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所农村学校的校园数字化之路

2008-12-29金大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11期

  江苏扬州泰安学校是一所仅有4年校龄的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建校初期,学校信息化基础薄弱,教师普遍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不够。为了尽快驶入信息化发展的快车道,学校争取到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3年中先后投入了千万余元,用来改造学校办学条件。
  在发展进程中,学校坚持打造校园文化育人的理念,走古典文明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的校园特色文化之路。其中,现代文化主要是以数字化校园为载体,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对教学、科研、管理及与学校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从而实现教育信息化。在这样的理念支持下,泰安学校自2006年开始努力寻求农村学校校园数字化思路,目前形成了机器人活动、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两大特色品牌,成为全国教育信息化示范基地。
  从学校的数字化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校园数字化的着眼点,不仅在于物化的数字校园层面,不应是停留在简单的设备添置和网络建设,而应该是整合信息技术与学校文化,从技术、应用、文化三个层面,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设备的效益,突出数字化建设中的校本化特点。
  
  理念——数字化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
  
  数字化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人的价值的充分体现。我们认为,推动学校数字化,主要通过调动师生和家长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其中受影响最直接的还是教师群体。
  谈及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在教师群体中有两种观点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有了设备自然就有了数字化的要求”,另一种观点认为“我想参与和体验,苦于身边没有这样的条件”。之所以出现这两种观点的争议,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理念有差异。持第一种观点的要么是年龄偏大者,要么是平时工作主动积极性不高的教师,只谈客观条件而忽视主观努力。他们经常拿城市学校或区内名校、大校做比较,一味羡慕人家优越的办公条件,却不知那些都是别人通过自身努力争取到的。持第二种观点的多数是具有一定信息技术能力的,积极要求上进,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改变自身现状的教师群体。说实话,这种争议是学校数字化发展所需要的。因为我们发现,有了设备不会用,不想用,甚至挪做他用的例子实在是很多。校园数字化,首先是理念的数字化。
  为了能够培育科学的理念,让更多的教师产生数字化应用的渴望,并体现对教师人本尊重的思想,我们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努力让教师产生内在的应用需求。一是请进来,组织市区电教专家来校做相关的讲座报告,让大家了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动向;二是走出去,利用名校、大校的教学公开日等活动,组织教师前去参观学习,感受先进校建设成果,并从中体验数字化应用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和目的。
  
  方法——以实用操作技术统领学校的数字化
  
  在成功转变人的理念,硬件基础设施也基本建设到位之后,如何让信息技术更有效地支持学习,支持管理,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学校发展的实践证明,以实用操作技术统领学校的数字化工作全过程,开展多种技术培训,这一点在数字化基础水平不高的农村学校是非常必要的。
  一方面,我们千方百计引进技术人才,争取业内在信息技术方面小有成就的泰安籍教师回母校贡献力量,并给予一定的行政管理职位和相应的报酬。为了将这一技术核心力量扩大,发挥其辐射和引领作用,最终形成整体战斗力,我们在校内成立了信息技术工作室,将其作为数字化校园的技术部门。这在全区尚属首家。工作室的职责除了提供技术保障外,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负责开展全校人员培训。
  针对学校人员技术基础不均衡的现实状况,工作室开展了梯队式分层培训,按年龄段、教学段、技术段、实际工作岗位段等进行分组,实际累计组织教师技术培训20余场,培训人次达千人次,逐渐形成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不过关不上岗”的人员使用机制。针对在培训和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工作室定期组织教师通过座谈、论坛、邮件、网上留言等不同形式进行多渠道交流,以促使技术的进一步娴熟,提高驾驭设备和软件平台的能力。工作室还协同教务科研部门,组织开展各项专题教学评比活动,并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作为参评的必备条件之一,以鼓励教师更加精益求精地掌握信息技术,驾轻就熟地应用数字化校园。
  
  应用——轻松入门,贵在持久
  
  数字化校园的创建不能一蹴而就,关键在于持久的应用。实践中,我们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平台,采用“低门槛”模式,由浅入深,将学校各项工作进一步铺展开来,引导广大师生将数字化应用融入平时的学校生活,并逐步树立良好的习惯。为了实现办公事务管理的数字化,我们以简单的校内通知、新闻发布、公文传播为先,从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工作开始,逐步开启应用的大门。比如,我们将领取节假日福利待遇的通知放到网上,没有利用网络平台习惯的教师会由此产生心理的内部需求,并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学校的网络平台。再如,将师生放假或课务变动通过网络发布通知,很多班级也从平时工作中激起参与数字化应用的需要。现在,我们更是将名师评选、职称晋升等文件提前公布在平台上,已经养成上网习惯的教师便能在第一时间查看到,有了更充分准备的优势。通过种种途径,逐渐让师生培养起数字化应用的习惯,并在习惯性的应用过程中产生更深层次的需求,进而将校园数字化工作推向纵深,引入常态。比如,刚开始很多教师习惯于使用U盘,认为一盘在手、工作不愁。可是时间久了,便出现了问题,要么“病毒缠身”,要么U盘失灵,这时信息技术工作室适时推出了校内网盘、FTP的功能,大家自然乐意接受。教师常遇到有文档需打印,而学校只有固定的几台打印机,来回奔跑又使教师产生了新的需要,教给大家网络打印机的功能就水到渠成了。目前,学校的数字化工作在积极有效的鼓励推动之下,已逐渐成为大家工作的内在需求,一种良好的使用习惯悄然养成。
  
  效益——服务教学,惠及师生
  
  校园数字化工作首当其冲就是要为师生的教学服务。我们在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加以突破。
  一是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鼓励教师运用本市同步课程中的资源、省优质教育资源下乡工程中的资源等,自制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设计,上传至FTP校内资源库中。我们对资源一般不要求一次定稿,而是提倡教研组成员相互交流,并在使用过程中提出修改意见,逐步完善。
  二是鼓励教师在工作室的帮助指导下,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实录下来上传,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再交流、再评价、再学习、再提高。
  三是为了拓宽教学研讨的时空,我们开辟了网上教科研栏目,师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深入讨论教学的实施、课堂的管理或是环节的设置,并提出改进意见,这也使得不少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并成就了一批名师。
  四是建设专题学习网站。我们将机器人、电脑制作等学校特色活动开辟成专栏,设有动态教程和案例,学生可以直接借助网络自主学习。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科教学特点,我们还开辟了作文、奥数、英语角、理化天地等专题学习网站,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提供技术保障。
  五是为了促进数字化工作,加强相互交流与沟通,还开通了网上互动平台,较好地实现了师生、生生、师校、家校的互动,得到了所有参与者的热捧,促进了学校管理质量的不断提高。
  近期,我们又推出了一系列管理的数字化,包括教务、人事、财务、图书、档案、实验、后勤等软件平台,成功实施了校园安全监控管理。本着学校工作以师生发展为本,以服务家长为本的理念,我们和扬州市网上家长学校合作重点打造了“家校通”平台,实现了家校互通的数字化,使得家校沟通更为及时有效,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赢得了先机。
  数字化校园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信息技术环境与校园人文环境实现有机融合的阶段,是信息技术在学校各方面实现全面渗透的标志。我们在实践中感到,数字化学校的发展更注重技术应用与学校实际的结合。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教师对数据的维护意识不强,遇到问题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管理软件目前还不能很好地整合到一个平台中,给使用带来了些不便;网上备课系统还不够成熟;学生的应用多数还处于被动等待之中。
  数字化校园建设无止境,伴随着社会科技力量的进步而越发显得紧迫和重要。作为农村学校,我们在已经取得突破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健全有关激励措施,鼓励广大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成为数字化校园的领军人物,影响和带动身边的老教师,全面提高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邗江区泰安学校江苏扬州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