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任务驱动”的再认识

2008-12-29李培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11期

  “任务驱动”实施中的误区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从而获得学习的能力。由于这一特性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然而,综观各种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发现它并不如想象中有效。究其原因,并不在教学方法本身,而是教师对“任务”的认识不够。
  1.“任务”含义不明确
  不少教师认为,任务就是教材中的知识点,或者是教师为了教授这些知识点而设计的一个个练习。常常听到教师在课堂上说:“下面,我们完成第一个任务……第二个任务……”表面看来,课堂上的“任务”很多,可实际上学生对这些“任务”的理解仅是完成了一次次的练习。出现这样的情形多是因为教师没有深究“任务驱动”的内涵。如什么是“任务”、它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包含了哪些要素、要“驱动”的是什么、驱动力来自何处……这些问题不解决,任务驱动就不可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任务”来源不实际
  不少教师为了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不考虑实际情况,硬是生造出了“任务”。例如,有教师在Word排版的教学中,为了把需要训练的知识点凑在一起,提出的任务是编排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版式和多种字体、字号及格式。这就属于典型的臆造任务。试问,生活中会有这样的任务要我们去完成吗?这种不具备实际意义的“任务”,如何驱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任务驱动”过程不完整
  教师在进行任务驱动时,往往只注重任务的布置和完成,而对其中很重要的一环——“任务分析”未加涉及。学生缺乏对任务深入细致的分析,对完成任务需要有什么样的知识准备,对任务涉及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中哪些是已经掌握的、哪些是陌生的一无所知。学生在面对任务时毫无头绪,又怎么能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完成呢?
  4.“任务评价”走过场
  每项任务完成后,师生都应该有个交流、评价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看清自己作品的成功与不足,进而认识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很多时候教师都把评价当做过场,往往是简单演示几位学生的作品,不痛不痒地夸奖几句就草草了事。即使是被评价到的学生,对自己任务完成的质量如何、完成的程度也心中无数,更不必说大多数没有被评价到的学生了。这自然也会影响到任务驱动的实效。
  5.“任务进阶”环节缺失
  “任务进阶”属于巩固和提高的环节,是对有能力完成进阶和更高层次任务的学生提出的,从而实现分层教学、巩固课堂知识以及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但不少信息技术课堂中不管任务完成得如何,下课铃响就标志着任务结束,从此不再提及。学生即使在课堂上掌握了部分操作要领,由于得不到复习巩固与应用也很快遗忘了。
  
  对“任务驱动”的再认识
  
  综上所述,教师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之所以没能取得预想中的效果,是因为我们对“任务驱动”还没有真正认识和正确运用。
  综观其传承,任务驱动实际发端于古老的“学以致用”以及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学中做,做中学”教育理念。近年来盛行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则进一步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要达到对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通过聆听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去感受和理解。这便是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建构”的观念更能体现学习的本质特征。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学必须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的事件或问题就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由于要以真实事件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抛锚式教学也被称为“案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并逐渐演变成了更通俗易懂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即以任务为“锚”,任务的提出即为“抛锚”,任务的解决即为“起锚”。也正是因为这种演变,使得不少教师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任务驱动,从而步入了以上所提到的种种误区。
  “任务驱动”的实施方法
  从“任务驱动”的特性我们可以知道,其完整的过程至少应该包括“任务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汇报—任务进阶”五个阶段。
  1.任务提出——任务驱动的前提
  新课程要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探究和学习。“积极主动”究竟靠什么来“驱动”?显然不是靠教师的布置,而应来自于任务本身的“内驱力”。因此,一个任务的提出,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同。也就是说,任务必须源自学生的生活和体验,必须具有真实性。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例如,在“建立超链接”的教学中,我们不要急于向学生介绍“什么是超链接”,而是先让学生讨论“网络和传统媒体哪个更有吸引力”,很自然地得出使用“超链接”从网络中获取信息更便捷、信息量更大的结论。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建立自己的“超链接”的任务。这样的任务由于是在相对真实的情境下由学生根据自身需求提出的,自然就具备了“内驱力”。
  2.任务分析——正确实施任务驱动的关键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对任务需求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任务中可能会包含哪些知识点,大致需要用到哪些方法、哪些步骤去完成任务。其中哪些是已经学过的知识,还有多少是未知的、需要探究的。任务分析的过程也是任务规划的过程,只有明确了这些需求,做出了正确的规划,才能在接下来的步骤中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文字处理”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小报制作任务。在这个任务实施之前,我们必须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样品小报中的各种信息,即它由哪些元素组成,这些元素在文字处理软件中如何实现,哪些是我们熟知的知识,哪些是我们必须通过接下来的学习和探究来掌握的,对这些未涉及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习得,如何进行分工合作。这些任务分析完成后,学生对接下来该如何做已经胸有成竹,自然就能够得心应手了。
  我们常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个能力有很大部分指的就是分析问题的能力。任务需求分析便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最好途径。如果学生不会对任务需求进行分析,他就不可能对所要实施的任务做到全面了解,自然也就无法知道完成任务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3.任务实施——任务驱动的核心
  这个环节是学生的动手操作阶段。在前面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学生对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已然心中有数,对一些需要合作探究的内容也能做到明确分工,自然便能直奔主题,事半功倍了。在这个环节,教师处于巡视状态。巡视的目的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单独的指导和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进阶任务,促使他们去探索、去主动学习。这个环节是分层教学的最好时机,也是教师备课时对学生能力预期的一个重要环节。备课中这个环节做得好,就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在同一堂课上都有所提高。
  4.任务汇报——对任务完成质量的检验
  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何、任务的完成情况如何都可以在任务汇报环节中得到检验。因而,在任务驱动的课堂中一定要留出时间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相互评价,并在交流评价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点评则可以起到点拨释疑的作用。除了对学生应用技术的评价外,还应从人文角度对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表达力等做出评估,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强化“作品为思想服务”的意识。
  5.任务进阶——对任务的拓展和提升
  这个环节是对教学任务的提高,通常是在课堂小结中进行。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对任务进一步提升和拓展。一方面可以强化基础知识的训练,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增强任务的完成,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外应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极富时代特色的课程。正确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而逐步培养其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