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谨防教学中的“滥竽充数”

2008-12-29吴士柏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11期

  课堂上遭遇“南郭先生”
  
  “滥竽充数”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也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装模作样地操作,实际心猿意马;有的看似在讨论问题,实则嘀咕与学习无关的内容;有的高呼“学会了,不必再讲了”,却不会应用操作解决问题……以致教师总是被学生的种种假象蒙蔽。只有到考试时,许多问题才会暴露出来。
  一次,正进行信息技术测验。有位学生举起了手,我急忙走过去。“机器有故障吗?”我问。学生摇摇头,用手指着屏幕让我看。她所指的题目是“在数据库工作表中增加一条记录”。考虑到学生可能对数据库内容学得不扎实,我提醒她:“题目不难,操作方法与电子表格的操作类似。你自己试一试。”过了一会儿,她又举起了手。过去一看,还是这道题。她说:“‘女’字拼不出来,老师你给做一下。”我皱了一下眉头。按理说,作为高二学生,这不应该是问题。但看到学生焦急的眼神,我告诫自己:她能勇敢地问问题就不错了,不能批评她。于是,我耐心地告诉她正确的输入方法。看到她生硬的指法和用鼠标选字的操作,我陷入了沉思:肯定不止一位学生对输入法生疏,其他学生可能还没有做到这道题,也可能跳过这道题没有做。
  我立即着重巡视学生对键盘的使用情况。这时,我发现有的学生不能熟练使用切换键,有的不会使用小数字键盘区,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用“一指禅”打字。我豁然醒悟,明白了为什么在学习编程基础时,尽管我多次提醒学生“注意程序中只能用半角的英文符号”,却总是有学生在引号、分号、冒号等标点符号的使用上出错,甚至有学生用两个单引号来代替双引号。说到底,他们是因为对键盘不熟悉,不能熟练地使用输入法。
  如果仅仅是由于练习时间不充足而导致学生打字慢,还情有可原,况且高中学段对学生文字录入速度的要求并不是很高。问题是,多数学生对键盘的使用知之甚少,连退格键与回车键的功能都区分不开。我只好抽出时间给学生补课,对键盘的使用进行了专项训练,并详细介绍了功能键、常用快捷键的使用以及指法要领等。
  
  “滥竽充数”现象的成因
  
  我们知道,利用拼音输入法进行信息输入是中学生必备的技能。拼音规则、选字技巧、构词方法、符号的区别等都是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要求。造成教学中“滥竽充数”的现象,既有教师教学过程粗糙、教法单一的原因,也有学生学习品质差、自主学习能力弱的原因。
  1.教师的教学原因
  信息技术课程倡导活动教学。这个活动是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学生应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活动过程。如果仅有活动而没有体验,课堂表面热闹,学生并没有深入思考,思维深处依然是死水一潭,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再如,自主学习时,任由学生天马行空、随心所欲,课堂上得到了学生肤浅的、表面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职责,也会造成学生不懂装懂。
  2.学生的心理原因
  学生喜欢“滥竽充数”,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不充分,学习态度不明确,有意无意地把信息技术当做副科,学习上的惰性大,遇到问题不去思考怎样解决,心存侥幸,缺乏解决问题、突破难点的勇气和决心。问题越积越多,到一定程度,学习的信心也就失去了。还有一个直接的原因是,学生的虚荣心在作怪。教学中发现,越是高年级、年龄大的学生,问问题的次数越少。如果说是因为学生习惯于独立思考,能自主解决问题,自然是好事儿,但有些问题明明需要别人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