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信息化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2008-12-29李文宏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11期
一、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教育信息化也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硬件投入和软件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也产生了一些制约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比如目前教育信息系统建设是条块分割的,各部门各自开发自己的系统,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和兼容性,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出现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与网络共享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驰。[1]我们也看到,有的学校和地区花费了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投入建设校园网或城域网,但是教育信息化的“大手笔”投入并没有带来人们热情期望的提升教育质量的高回报,大部分学校的校园网使用率很低。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在硬件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和运用以及网络时代新型教学模式的实践中,往往着眼于知识传递和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把注意力集中在知识、设备、软件和操作上,而忽视了应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
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最关键的环节?如何保证教育信息化长期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教师与学生在“应用”层面的响应与参与才是获得教育信息化收益的基础,也是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以上问题的出现并非硬件的投入不足、软件建设的水平不高、教育者的水平不够,而是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没有“以人为本”,不以人的需求和发展为基本出发点,颠倒了人与技术的主客体关系,偏重了对信息媒体、信息资源和信息环境的建设,忽视了对人的本质、人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的研究。
人创造了教育信息化,也创造了教育信息化的各种关系,突破教育信息化困境的唯一出路只有回到以人为本,让媒体、资源和环境的建设满足于人的需求。教育信息化进一步的发展应该从以“物”为中心,即从关注技术、计算机、网络、软件、资源库等等,转移到以“人”为中心,实施“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以人的发展作为衡量教育信息化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准,这样,教育信息化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我们从教育信息化的媒体观到生命环境观的重大转变中可以看出,人们的关注点已从‘物’的技术环境的思考方式上升到对‘人’的生存和全面发展的思考方式。”[2]作为指导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之一,教育哲学认为教育是发展性的教育,教育是要让人不仅获得发展,而且发现自己的可发展性,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也就是说,教育是把人及其发展视为追求的中心和基本目标的。教育信息化的落脚点或定位是教育,那么,它也一定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二、教育信息化“以人为本”的现实意义
人与人的关系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人与人互相依赖的阶段,原始社会时期脱离了集体的个体无法生存,生存的需求迫使人们相互依赖、相互帮助,聚集在一起。封建社会虽然出现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但两者之间的关系依然是互相依附的关系。第二阶段是人依赖物的阶段,在工业社会机器大生产的过程中,人们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技术和工具,实现了对人的延伸、保护和解放,物质能够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人们开始依赖物、崇拜物。第三阶段是人与人更加依赖的阶段,这种依赖并非简单的回归起点,而是伴随人的发展过程对第一阶段螺旋式上升后的依赖。信息社会中人们平等交流和协作的需求,促使人与人的依赖程度更加紧密。
教育信息化不断地变革着自身的价值观、学生观、课程教材观、教学过程观、资源建设观和教育评价观。这种变革的动因来自于人的自增性、能动性和反思性。信息化环境不仅催化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也促使人们更加关注人在信息化环境中的生存状态。人并非被动地适应,而是具有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在自我对象化的过程中,观念从“媒体观”转变到“生命环境观”;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不断地打破旧的关系并创建新的关系,目的是寻找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最佳切入点。人的反思和能动性促使教育信息化开始研究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构建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等等。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衍生出新的理论,验证新理论的合理和有效性最终还是要回到是否促进人的发展这一点上来。
三、教育信息化实现“以人为本”的途径
(一)实现以人为本的基础——满足人的高层次需求
以人为本的教育信息化,就是要满足人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需求。在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社会中,互联网的出现本质上源自人类交流的需要。人类迫切期望更彻底、更快捷地沟通的需求不断推动着互联网的发展。同时,人自身具有不断发展的需求——从生存需求、交际需求到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并会在发展中审视自己、完善自我。教育信息化应该促进人的自我发展能力或自增性不断增强,它也正是通过满足人的高层次“需要”来修正自身轨迹,获得不断发展的。
在互联网出现的初期,人们借助浏览器、搜索引擎等技术解决了获取信息的问题,获得了自身在信息环境中生存的基本条件。但是,在互联网问世的一段时间内,信息都是单向传播的,分布在互联网上的学习资源也只是纸质教学材料的数字化,教学软件往往以封闭式结构设计,网络课程也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人对信息进行实时查询和个性化定制的要求。在信息时代,人们渴望知识共享的愿望更加强烈,并且每个人既是知识的获取者,也是知识的提供者,人们有在互联网上表达自我观点的需求,即话语权。这些正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在虚拟世界中得以实现的具体体现。
“面对人的这些需求,信息技术的结构和功能在某些方面不能适应教育活动的需要。作为教育活动实践者的教育主体为了取得较好的实践结果,必然会对不合教育活动要求的技术构成进行改造。”[3]人们基于客户端脚本和服务器端动态网页技术,开发出了许多个性化的网络服务,比如聊天室、论坛和Blog,实现了学习者之间的同步沟通和异步沟通。学习者在其中获得了强烈的社交真实感和归属感,消除了在网络学习中的焦虑、逆反心理和丧失学习动力的弊端,帮助学习者进行反思和知识建构。为了便于学习者的协同创作,以“知识库文档”为中心,以“共同创作”为手段的一种借助互联网创建、积累、完善和分享知识的模式——Wiki在最需要的时候被发明了出来,实现了学习者智慧的聚合。P2P文件交换进一步完善了知识共享模式,实现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协作,有利于学习者获取、传播隐性知识,有利于集中集体智慧解决疑难问题,有利于元认知能力和高阶认知能力的提高。因此,人的发展需求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优化了教育信息化的理念。人的意识具有超前性,人的需求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展的。教育信息化也应该适应这种变化,以人为本,不断研究和引进新的理念和技术来满足人的需求。
(二)实现以人为本的手段——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对象化
作为教育主体的人与作为教育客体的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活动的矛盾运动中互相协调和发展。教育主客体间的矛盾主要是人能否适应技术环境的问题,是技术环境能否满足人的需要和发展的问题。解决这个矛盾唯有通过教育主体和客体对象化的途径。教育客体的对象化是指人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借助教育教学手段的作用,改变它的形态,使之适合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教育主体的对象化是指将人自身作为研究对象,人在信息化环境中产生的“不适应感”,转化为对不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环境进行改造的原动力,使其不断优化,从而更好地为人的发展服务。
人们在教育客体对象化的过程中,对教育客体进行改造以符合教育活动。但应该怎么改造,改造的度和标准是什么,是人们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常常感到困惑和迷茫的问题。此外,这种改造的结果虽能满足教育一时的需求,但经过一段时间又感觉不合适了,需要重新进行改造,常常使人们陷入无法跟踪和准确定位的境遇。这是强化了教育客体的对象化,弱化教育主体对象化的结果。教育主体的对象化研究人的需求和人的发展。尽管人的需求是不断发展的,但我们只要确立了教育发展必须以满足人的发展为前提的观点,就能准确定位和把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思路和当前的研究重点。信息技术的改造就能有的放矢,检验信息技术的效果也就有了衡量的标准。
教育客体的对象化促使信息技术不断完善,这正是对教育主体对象化结果的反映。教育客体的对象化可以保证信息技术在当前教育活动中的有效性,当然,人的创造性在其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主体的对象化,人对自身的研究和反思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因此,要在教育信息化中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不断从教育主体对象化中汲取养分,哺育教育客体对象化的成果,才能使之更好地为教育主体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服务。
(三)实现以人为本的关键——促进个性化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育信息化就是要以人为中心,促进个性化发展。“信息化社会的特点是多样性、个性化。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生存状态,虚拟性、多边性和交互性的网络特点,使人的需求更加多样化,更具个性。教育信息化应该认识到当代学生主动性、选择性、观点多样性的特点,注重发展个性,发掘创造潜质。”[4]
处于同样的信息环境,使用同样的信息技术,习得同样的知识,每个人都可能有能力的提升,但每个人多少有些与众不同的形式和内容。这就是个性的不同所致。因此,教育信息化应该努力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在使个人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来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
教育信息化中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每个人都有成才的潜质和可能,要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搭建易于教育主体自我感受、独立思考和平等交流的平台,并根据不同个体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优化整个教育资源,为个人的个性化发展起到中介和服务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以人为中心,不仅要把握规律性,还要符合人性发展要求,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这个工具,创造性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获得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