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08-12-29李明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11期
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较好地发挥了演示功能,但从本质上讲,课堂大多仍然处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型模式,没有更加有效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如何有些地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网络教学环境,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地整合起来,在改变课堂教学结构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这一直是“跨越式”课题在农村中学所进行的研究和探索。
一、绘制结构图 整体感知文章
刚一踏进中学校门的学生看到几页甚至十几页一课的文章,开始有些茫然而不知所措,再看看课后的问题左一个“为什么”、右一个“怎么样”,学生们更是不知如何是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于回答课后问题开始有了一些思路,但是回答起来又常常是断章取义,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于课文没有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
在一次跨越式培训中,课题组老师介绍了一款思维导图软件MindManager,它能把一篇篇枯燥的课文变成一张张脉络清晰的结构图,不仅能帮助学生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能分析出段落结构和文章主旨。于是我在去年9月份开学,给每位学生的电脑上安装了这个软件,并交给了学生两个键,一个Enter键可以画出文章的主要结构部分,一个Insert键可以在每部分内划出层次,学生掌握了这两个键就可以把文章的内容绘制成一张结构图。
电脑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可想而知的,他们很快掌握了绘制结构图的方法,然后认真的阅读课文,概括出每自然段的内容,把几个自然段连起来划分为一个层次,把几个层次连起来归纳成一部分,进而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炼出文章的主旨。方法似乎并不高明,但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学生对文本有了浓厚的兴趣。鲁迅的《藤野先生》,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课占据课本十二页,这在普通教室的传统课堂中要把课文读明白,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纳文章的中心需要三课时,而在网络教室中只需要一课时,并且在这一课时中还能读到另外几篇相关的文章,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首先就是学生的课前预习特别有效果,传统课堂中教师一定也要留预习作业,但是学生完成的情况大多数是应付差事,真正走进课本的同学少之又少。网络环境下预习作业,学生完成得就比较认真。他们为了能够画出让自己满意的图形必须认真读书,梳理文章结构。在课堂上我只需要对同学们所画出的结构图进行点评补充,最后把一张最能体现文章结构的图形呈现在投影上。学生们看到这样一张结构图对文章结构一目了然,文章主要内容及中心意思轻而易举就能概括出来。一般来说,这个过程需要25到30分钟,剩下的时间我们就可以进行拓展阅读了。每次的点评都对学生的画图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千言万语不如一张图,只要画出了结构图再看文章内容真正有一种清晰明了的感觉。这种绘制结构图的方式不仅适用于文章的整体感知,对于文章的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借助结构图 理顺写作思路
一般来说,进行写作之前让学生列出写作提纲。很多时候这个环节形同虚设,大部分学生拿起笔就写,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想些什么就写什么,结果造成作文结构不合理、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具体等毛病,修改起来更是麻烦,下次的作文也许还犯同样的毛病。如果结合课文内容以及结构图进行写作教学那就容易多了。例如在学习完《藤野先生》这一课后,模仿鲁迅写与先生相识、相处的相关段落进行通过几件事表现一个人的性格品质的写作教学。可以先画出原文的写作思路,再根据原文的思路画出自己作文的结构。再进行写作就不会出现上述的问题。
教师说到不如让学生练到,结构图工具软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真正实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整合课堂教学结构。
(作者单位:北京昌平区小汤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