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习作中的批阅方式

2008-12-29王菊红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年9期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给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要使学生养成习惯,无论学什么都要修改,把修改看作一种思想过程。”由此可见,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修改自己的习作也是作文讲评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或手段。教学过程一定要为学生主动参与而设计,在批阅学生习作时我们完全可以“偷懒”: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相互批阅。笔者在教学中有一些尝试,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初尝互批,困难重重
  
  近年来,笔者一直尝试着在习作课上让学生相互批阅。刚开始时学生缺乏批阅习作的基本技能技巧,我把习作分别发给学生(不包括本人的)让他们互相批阅。
  生1:老师,“烟囱”的“囱”不是“困”吧?
  生2:老师,描写“雨落在水里”“雨落在树上”“雨落在地里”这三个是并列关系应该用分号吧?他用的是句号!
  生3:“既要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又要在战术上重视困难”,这并列复句可以颠倒位置吗?
  生4:《夏夜》开头用排比句式,更突出了对夏夜的喜爱,写法很好,我需要怎样写评语?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像枪炮似的,把我的脑子都要炸开了,整个课堂也无法控制,乱成一片。怎么会出现这种局面,不要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连基本的批改都没有完成。
  
  二、小组批阅,培养技巧
  
  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三、四人,每组由优、中、差生搭配组合,指定一位责任心较强的学生任组长,每组发三至四本习作,规定好修改要求(根据每次作文的训练重点确定),引导学生参照标准去修改,以避免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操作时,可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粗评:主要看字、词、句、标点等是否有错误,同时勾画出他人的好词佳句。优美的、富有哲理的语句下面画上波浪线,用得好的词语下面标上三角号。将错别字以及有毛病的语句用修改符号加以修改。把文章看二三遍后拟出修改设想。
  第二步,研讨:小组成员针对习作中的具体问题交换评改意见,共同讨论,达成一致。例如:在小组批阅时,针对《春天》中一个词组“鲜艳的阳光”发生争议。
  生1说:谁听说过“鲜艳的阳光”,这个词组是错的。
  生2说:我认为花儿在阳光的下显得格外鲜艳,是阳光让花儿变得鲜艳的,那阳光肯定也是鲜艳的。
  我正好走到这儿,就竖起大拇指说:“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看到鲜艳的阳光,太不简单了!”
  生3说:那“鲜艳的水”也可以,因为蓝色的天空投影在水中,水显得很鲜艳。
  在此番交流中,学生打破了层际界限,思维火花相互碰撞,相互引导,相互启发,从而学会倾听,学会鉴别,学会表达,学会合作,体验集体的力量,形成开放的心态,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让学生追述自己的思维流程,积极引导,创造条件,体现弹性,既利于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又利于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的突破,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学互进。
  第三步,总评:对评改的文章作一个总结性评价。意见明确后,再指定一名字写得好的同学执笔,给每篇习作写评语,老师在学生批改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全面复查。强调指出的是,评语要结合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语言文字、书写质量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要以客观、公正的语言赞美他人的优点,尽量挖掘他人的“闪光点”,对于其不足之处要学会以委婉得体的话,提出合理的、恰当的修改建议,还要写出阅读他人作文后的感受,交流彼此的看法。因为只有富有真情实感的语言,才能打动同学,进行心灵的沟通,从而加深友谊,提高对生活的认识。
  在批阅习作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典型的评语。
  例1:《春天》句式讲究、语言活泼是本文的优点之一:多用比喻、描写生动是优点之二。文中用了多处比喻,用姑娘欲笑还羞来比喻桃花的含苞欲放,把柳条比做梳理整齐的头发,把漾漾春雨比做万条银丝,比做轻纱,雨打在地上溅起的青烟比做绽开笑的酒窝。比喻的运用增加了景物的美感,也使景物更形象生动。
  例2:《大腕儿》采用了“小品剧本”的形式,很新鲜。剧本以戏剧化的对白展开,诙谐风趣,简洁明快,展现了不同人物的鲜明个性。再加上必要的“旁白”补充,使“小品”的内容更清晰、完整,习作首尾都巧妙借用了广告语,更添几分喜剧色彩。
  ……
  在这样感性而又富有个性的评语的感染和熏陶下,学生的笔下也产生出一篇篇充满真情实感,富有鲜明个性的文章。
  
  三、再上台阶,提升写作
  
  语文基础教育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处理收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的教育理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积累,最终成为独立自主的语言学习者。
  事实上作文过程的本身就是学生自觉与不自觉地使用着自改的手段,让学生参与作文的评析,能使他们“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只有学生参与了作文的评析,亲身去体验、去感受,才能激起强烈的作文兴趣与作文欲望。因此,在习作过程中,学生不仅是一个被评的客体,更应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学生通过互批互改,不仅可以从别人的进步与缺陷中,发现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失误,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更能形成自我检查、自我评定的良好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
  在小组互相批阅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学生是评改活动的主体,教师是评改教学的主导者,评改任务应该由师生合作去完成。作文互相批阅的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让每个学生既体验到习作的快感,也体验到评价的乐趣,在思考中不断进步。科学的互评对学生写作的提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责任编辑: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