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应重视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2008-12-29王军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年9期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大张旗鼓地展开,它是中国教育的一场革命。但由于传统教育根深蒂固,致使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很多方面与新课程的宗旨相矛盾、相冲突。作为新课程的施行者,根据本人多年的经历和对现行教育弊端的思考,笔者认为新课改应重视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一、新课改应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
在中小学校,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缺失,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而抑郁的生活。多达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产生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和自卑等不良品格。近年来,个别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问题,犯罪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和社会。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家庭教育不当。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缺乏感情交流,使孩子对父母望而生畏;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压抑感;还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是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如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和重尖子生轻后进生等做法,学校教学内容及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缺少兴趣,视学习为苦差事。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些后进生,由于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困难与自身过重压力有关,解除这些压力,往往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潜能的开发。当我们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都更灵敏,记忆力会明显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毫无疑问,对一个教师来说,比学识更重要的,在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每个教师都应该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民主化的课堂生活是创设宽松愉悦学习环境的基础,丰富多彩的学习氛围是减轻学生心灵负担的关键。课堂效率的提高,直接决定着课业负担的轻重,决定着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和空间的拓展。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谐了,学生自然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当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营造起来的时候,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才会成为可能。
二、新课改应把养成教育放在关键地位
养成教育是教育目的与本质的体现,更是现代“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基础与要求。其基本内涵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二是学生健康心理与品质的养成,三是学生学习与生活能力方面的养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对学生养成教育的理解与认识是非常深刻的,给我们留下了光辉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这对于我们抓好养成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培根也曾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对于养成教育的表述更深刻、更直接:“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当代教育家魏书生也有相应的论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这些哲人与教育家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学生的行为习惯影响或决定孩子一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对养成教育有一个清醒而全面的认识,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把养成教育放在关键的地位。
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养成教育的重点阶段在学前与小学。有这样一个故事:在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聚会上,有位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奖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里学会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善于观察周围的大自然……”还有个故事:有一位著名的钢琴教师在收学生时,问第一位孩子:“你原来学过什么?”孩子说:“我什么都不会。”老师说:“好!你的学费是500元。”第二位学生说:“我已经学了一年的钢琴。”老师说:“好!你的学费是1000元。”家长不明白,问:“为什么我的孩子已经有一年的基础了,却要付双倍的学费?”那位老师很肯定地说:“因为我要花双倍的时间来纠正他在那一年中养成的不良习惯和错误动作。”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多么重要。
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学生的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佳境,需要从点滴的日常行为做起:看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楼道里要轻声慢步靠右行,遇到教师要主动行礼问好,发现班里的门窗桌椅坏了自觉自愿修好,上学衣帽整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质的飞跃是量的积累的结果,良好的品格就建立在点点滴滴的良好习惯之上。你养成了一个乐于读书、会读书、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就不愁学科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你养成了一个文明礼貌的好习惯,你的人生之路一定不会迷失,还会充满鲜花与爱心;你养成了一个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好习惯,你会从中收获无限的乐趣与成就……
三、新课改应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
我们有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往往批评多于鼓励,甚至经常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如:“真愁人,知道狗熊是咋死的不?”“这么简单的题目都要做错。”“讲了几遍的题还不会,真是对牛弹琴。”“以你的表现,将来多半是下岗工人的料,迟早会被社会淘汰。”“跟你讲了多少遍,还改不了这个毛病,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本来教师想通过揭学生的痛处,来唤醒学生,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殊不知这样做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效果恰恰适得其反。因而,在全面推进新课改进程的今天,我们必须引进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以适应当代教育的需要。“赏识教育”是依据人渴望得到赏识的本质需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的教育方法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教育心理学还认为,渴望被别人信任、被重视、被看得起是学龄儿童或青少年最大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处在成长高峰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特别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羡慕、好感和赞扬,渴望得到老师和其他成人的尊重便成为这一年龄段的第一心理需求。“赏识教育”恰好能够弥补“抱怨教育”的种种弊端,使学生能在喜悦的心理环境中接受教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作为教师,要坚决摒弃“恨铁不成钢”的传统思想,要积极实践“赏识教育”,要让学生从学习的成就中体验快乐,要让学生从答对一个问题、完成好一次作业、取得一次进步中获得满足感。我们要善于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及时地肯定学生,以激发他们的各种学习动机,启迪他们的创新精神。学生犯错误是很正常的事情,教师的心态要平和,要宽容。有时候,一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我们不喜欢,可以把这些缺点忽略,夸大他们的优点,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赏识就像一剂良药,能够愈合对方因为错误而引发的心灵创伤和悔恨,除去心头痼疾,矫正行为的错误,鼓舞其改过的信心,点燃其向善的勇气。
教育人是一项长久的工作,孩子也许会反复,甚至后退,但是如果我们大海捞针地发现,一如既往地期待,不遗余力地赏识,孩子们就一定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有时甚至会给我们带来惊喜。世界上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让我们用赏识这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灵,今天的赏识,一定会换来明天的成功。
四、新课改应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特性,个性蕴含着潜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并引导其天资得到发展。”这“最强的一面”就是学生的个性所在。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我们必须明确,我们要张扬的是学生健康向上的个性,而非颓废的畸形个性,注重的是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建构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在具体实施中,我们要注意把学生个性和个别性行为区分开来。个别学生以张扬个性为名,纵容极端个人主义行为,这就成了个别性现象,需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有些学生以发展个性为幌子,舍弃学业,也是不足取的。在中小学教育中提倡尊重学生个性是从弱化教材的权威性、弱化教师中心地位、弱化传统育人模式出发,追求一种师生间平等对话的境界,允许学生以带有“个性”的整体介入交流与对话之中,使每个人的潜能得以充分挖掘,从而获得适合于个体的最佳发展。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然而,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他们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和情绪情感体验,以及他们自己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教育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外在的教育因素能否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我们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首先要基于学生个体的经历和体验,把握好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完善“人”,促进学生的人生价值得到不断提升,帮助学生聪明地学习,愉快地生活。当然,新课程不是不要分数、不要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把学习掌握知识与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让成“才”的努力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让知识与身心一同成长。
“你的观点真有创意!”“想学什么,想怎么学?”“有不同意见吗?”“想说的站起来说吧!”“你的想法比老师的好!”教师在课堂上的这些看似平常而又普通的话语,却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能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现在,我们已不习惯课堂上鸦雀无声,常常鼓励学生:“谁想到什么?”“谁灵感来了?”“不用举手就可以说!”课堂上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我们反而会鼓励学生:“就应该这样,有多种看法,才会有相互启发。”教师讲课过程中,学生可以不举手申请而直接站起来发言,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找合适的同学交换意见。在发言时,如果需要演示,可以随时到黑板上板书,也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这看似小小的变化,其实却是一个质的飞跃。相信人人都有才,才会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年幼并非无知,教育并不是一切从零开始。学生的潜能像空气,放在多大的空间里,它就有多大。只要教育者充分提供表现、思考、研究和创造的机会,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学习。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学习的成功乐趣。
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要把这种为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始终。教育不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优秀率、合格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愿我们的学生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形成良好的品格,以饱满的热情、最佳的状态迎接新的挑战!
(责任编辑: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