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素治疗乙型肝炎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
2008-12-29郭泽剑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8年2期
关键词:苦参素;乙型肝炎;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5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2-0040-03
苦参素(Kushenin)是一类含有苦参次碱15酮基本结构的化合物,主要从苦参根及苦豆子中提取,其中氧化苦参碱(0xymatrine)含量在98%以上。据《本草纲目》记载:苦参,苦、寒,无毒,具有清热解毒、祛风燥湿、补中明目、养肝胆气等功效。众多基础及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苦参素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心率失常、抗病毒和抗寄生虫等作用,特别是在治疗乙型肝炎方面,应用广泛,现综述如下。
1、单用苦参素治疗
孟忠吉等将75例慢性乙型肝炎予苦参素注射液400mg肌肉注射,每日1次,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及肝功能恢复情况。每月复查1次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物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结果治疗组在改善症状、体征及恢复肝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而对照组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结束时,HBeAg,HBV-DNA的阴转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8.67%、37.33%和5.88%、7.3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史文英等用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证实其有价廉、高效、用药安全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苦参素的联合用药
2、1与中药提取物的联用
2、1、1与甘草提取物的联用
陈兰英等将124例慢性乙型肝炎分为治疗组64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苦参素联合甘利欣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64例治疗3月后,HBsAg阳性患者12例转阴,转阴率为18.8%,对照组60例2例转阴,转阴率为3.3%;治疗组52例HBeAg阳性患者中7例转阴,转阴率为32.7%,对照组50例阳性者5例转阴,转阴率为10.0%;HBV-DNA治疗组64例阳性患者16例下降,23例转阴,转阴率为35.9%,对照组60例阳性患者10例下降,3例转阴,转阴率为5.0%,以上2组各项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代晓丽等用复方甘草酸单铵联合苦参素为治疗组,门冬氨酸钾镁为对照组治疗120例慢性乙型肝炎,疗程均为30天。结果治疗组在改善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阴转率、改善肝纤维化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周祖模等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2、1、2与川芎提取物的联用
在观察川芎嗪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中,赵淑芳等采用用苦参素联合川芎嗪为治疗组,苦参素及常规护肝药为对照组,治疗4周后,治疗组ALT及TBil复常率分别为92%、96%,对照组分别为55.5%,77.7%,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HBV-DNA及HBeAg阴转率略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川芎嗪联合苦参素能明显改善肝功能且抑制DNA复制,是治疗慢性乙肝的联合用药方法之一。
2、1、3与猪苓提取物的联用
为探讨苦参素联合猪苓多糖注射液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面的疗效,张加功运用苦参素注射液联合猪苓多糖注射液作为治疗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HBeAg,抗HBe、HBV-DNA的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阴转率,结果显示:治疗组HBeAg阴转率、抗HBe阳转率分别为45.2%、35.7%,均高于对照组9.7%、6.5%;用荧光免疫定量法检测HBV-DNA阴转率,治疗组为45.2%、对照组为6.5%(P<0.01),而肝功能复常率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苦参素联合猪苓多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有效抑制乙肝病毒(HBV)复制,促进HBeAg及HBV-DNA阴转,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有效的药物。
2、1、4与灯盏细辛提取物的联用
吴明选取8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为苦参素和常规护肝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联合应用灯盏花素60mg/d静脉滴注,疗程均为4周。治疗4周后治疗组ALT及TBiL复常率分别为92%,96%;对照组分别为51.5%,77.7%;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HBV-DNA及HBeAg阴转率略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灯盏花素联合苦参素可明显改善肝功能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BV-DNA复制,是治疗慢性乙肝的有效组合。
另外用苦参素联合冬虫夏草的提取物、苦参素联合黄芪注射液及苦参素联合山豆根注射液在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2、2与中药汤剂联用
2、2、1与清利湿热汤剂的联用
采用苦参素联合清肝退黄汤(茵陈蒿、白花蛇舌草、赤芍、丹参各20g,大黄8g,栀子、柴胡、法半夏各10g,半枝莲、虎杖各15g)为治疗组,重组干扰素a-2b为对照组治疗18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检查肝功能,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IV型胶原CIV、HBV各项指标。2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2、2、2与凉血活血汤剂的联用
犀角地黄汤出自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主治温热病,或热入营血迫血妄行,或热与血搏结成瘀血者。缪皓霞等。应用犀角地黄汤联合氧化苦参素注射液为对照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观察其治疗乙肝、抗肝纤维化、抗病毒的疗效中,以氧化苦参素注射液为对照组,结果发现,治疗组较对照组肝功能、症状和体征等有明显变化,从而证实,犀角地黄汤合氧化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显著改善者的临床症状。林舒华等以益气活血汤合苦参素注射液为治疗组治疗,苦参素注射液为对照组各治疗30例乙型肝炎患者,疗程6个月。结果显示:治疗组HBeAg,HBV-DNA的阴转率分别为50.00%、56.00%与对照组40.00%、40.91%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症状体征改善、好转亦优于对照组(P<0.05;P<0.01)。
2、2、3与攻补兼施汤剂的联用
攻补兼施的汤剂在临床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付玉山等应用苦参素注射液联合自拟中药汤剂(茵陈、赤芍、黄芪、丹参、薏苡仁各30g,黄芩、连翘、虎杖、白术、大黄各10g,鳖甲、五味子各10g)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显著。毛宇湘等用复方肝春5号治疗乙型肝炎结果显示:复肝春5号治疗慢乙肝,在改善症状体征、恢复肝功能及HBeAg,HBV-DNA阴转方面均有疗效,联合苦参素治疗效果更优,值得进一步观察应用。另外用苦参素注射液联合中药保肝汤、苦参素注射液联合补肝益肾汤及苦参素注射液联合自拟慢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3、与中成药的联用
苦参素联用的中成药主要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其肝纤维化等方面。
3、1苦参素胶囊与乙肝扶正胶囊的联用
将两者联合用药作为治疗组,综合护肝支持治疗为对照组,观察治疗6个月停药后3个月ALT、TBL,及治疗6个月HBeAg,抗HBcAgH-BV-DNA的变化。结果显示,2组患者6个月及停药后3个月,肝功能有好转,但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HBeAg阴转率为42.31%、抗HBc阴转率为43.51%、HBV-DNA阴转率为44.8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证实在治疗慢性乙肝时,联合使用苦参素胶囊与乙肝扶正胶囊具有满意疗效。
3、2苦参素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肝纤维化
杨军采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前后HA、LN、IV型胶原(w-c)含量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用药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上述含量均明显下降。结果表明,联合安络化纤丸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
另外,有研究表明,苦参素联合活血软肝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结果显示活血软肝方和苦参素联合应用具有明显的抗病毒、保肝作用。苦参素联合补肾冲剂对中医辨证为肝肾亏虚兼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近期疗效;能有效抑制HBV复制,改善肝功能及症状体征。
4、用苦参素穴位注射
为探讨苦参素穴位注射治疗慢性乙型重症肝炎的临床价值,杜建霞等采用苦参素穴位注射为治疗组,对照组给予甘利欣、前列腺素E(PGE)、古拉定、新鲜血浆、人体白蛋白等综合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病死率分别为26.7%和54.5%(P<0.05)。早期2组病死率分别为10.0%和41.7%(P<0.05);中期2组病死率分别为28.6%和60.0%,对照组高于治疗组,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晚期2组病死率均为100%,无统计学差异。2组治疗后HBsAg无一例出现阴转,治疗组HBeAg,HBV-DNA阴转率分别为68.4%、63.6%,对照组HBeAg,HBV-DNA阴转率分别为12.5%、10%,P<0.01。治疗组有3例出现HBeAb阳转,阳转率为15.8%。结论表明,苦参素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慢性乙型重症肝炎可降低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