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冻疮的中西药治疗近况

2008-12-29鲍丽丽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8年3期

  关键词:冻疮;中西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75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3-00054-02
  
  1 中医对冻疮发病机制的认识
  
  中医理论认为,冻疮乃皮肤肌肉受严寒侵袭,气血运行不畅致气血凝滞而成;平素气血衰弱或疲劳过度,暴热着冻,暴冻着热也会使本病生成。故中医临床治疗以化瘀消肿,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为主。冻疮古称之为“涿”,首见于《五十二病方》,当时已记载有外洗,外敷,按摩等多种外治方法。隋《诸病源候论》始称其为“冻疮”,“烂冻疮”,并阐明其病因病机:“严冬之月,触冒风雪寒毒之气,伤于肌肤,气血壅涩,因即涿冻,掀赤疼痛,便成冻疮。”外受寒邪,则经络阻塞,气血壅涩而成。轻者其伤浅,仅皮肤络脉气血凝滞,患部失去温煦,濡养而受损。重者,伤其深,肌肉,脉络气血凝涩不通,患处不得濡养,或暴冻着热,发生溃烂,甚着可损伤其筋骨。至明清,《外科启玄》提出冻疮的病因病机除寒冷外袭外,还与本身体质虚弱有关;“亦有元气弱之人,不奈其冷着有之。”
  
  2 西医对冻疮发病机制的认识
  
  现代医学对寒冷引起冻疮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皮肤血管对寒冷过敏有关,也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遗传因素有关。寒冷暴露始,正常人可引起皮肤血管收缩,继之血管出现扩张,以维持血流灌注。冻疮病人则出现较粗的皮肤小动脉持久性痉挛收缩,较细的表浅血管持久性扩张,产生血液淤滞,局部组织缺氧,导致组织细胞受到损害。如持续时间过长,细胞内外环境改变,血浆渗入组织间隙而引起水肿而发病。对冻疮患者的甲襞循环观察,可见血管襻排列不齐,管襻数减少,管襻畸形,微血管输入/输出径缩小或扩张,红细胞流速减缓,液态成粒流甚至钟摆流,多数襻周呈云雾状渗出,提示冻疮患者存在微循环障异常。
  
  3 中医中药治疗
  
  3.1内服法 岑迎东用补阳还五汤化裁(黄芪、红花、赤芍、当归、川芎、桃仁、川牛膝、浙贝母)治疗冻疮34例,治愈26例,好转6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为94.1%。田凤花用当归四逆汤加味(桂枝、芍药、当归、细辛、防风、生姜、川芎、通草、大枣、甘草)治疗冻疮36例,治愈32例,显效4例,疗程最长者7天,最短者2天。金锋用加味当归四逆汤(黄芪、丹参、桂枝、白芍、细辛、木通、甘草)治疗冻疮3例,均有明显缓解。
  3.2 外治法 有许多中药煎剂和中成药外用都对冻疮有较好疗效。复方芫花霜用芫花、当归、桂枝各50g,红花、金银花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