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按摩配合中药治疗面神经麻痹81例

2008-12-29杨政菊高丽华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8年3期

  关键词:面神经麻痹;推拿;针灸;中药;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3-0033-02
  
  笔者近几年来,运用针灸推拿配合中药治疗面神经麻痹8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1例均为1998年1月~2006年5月门诊病人,其中男55例,女26例;年龄7~53岁,平均年龄36.5岁;病程1天~2个月。
  1.2 诊断依据 ①发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或咽炎史,少数患者于发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②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周围性面瘫,可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或耳后疱疹等;③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如小脑桥脑角病变,脑干病变,手术损伤,腮腺病变,格林一巴利综合征等)。
  
  2 治疗方法
  
  2.1 针灸治疗 法则:祛风通络,取穴:合谷、太冲、牵正、颊车透地仓、风池、下关、迎香、承浆,每次选3或4穴,加减:眼睑不能闭合。露眼流泪者加攒竹、鱼腰、丝竹空。阳白透鱼腰;耳后痛者加翳风;味觉减退者加濂泉。手法:平补平泻抽针法。操作:合谷、太冲、风池针用泻法,下关、牵正、迎香、平刺,采用平补平泻法;阳白向下平刺透鱼腰,地仓向颊车平刺,颊车向地仓斜刺,并采用抽针法,使面肌向患侧抽动,留针20min,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休息3~5天可以进行下个疗程。
  2.2 推拿按摩 一般宜在发病后3天开始进行,操作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头枕部垫一薄枕,一手固定其头部,另一手用指掌摩揉法施术于颜面部3~5次,然后以手指的掌面和大鱼际肌从额正中线开始向外至双侧太阳穴,再向前下至颊部掌揉至下颌,手法宜轻,放松于耳部,施术2~3min,然后用中指指腹点按于太阳、阳明、攒竹、迎香、颊车、地仓、承浆穴约3~4min。以一指推法施于对侧风池、翳风及颈项部约3min,以局部出现酸、麻、胀、痛感为度,再拿肩井穴lmin,用拿法施术对侧合谷约1min。上述治疗每天1次,每次约20~30min,10天为1个疗程。
  2.3 中药治疗 治则:祛风化痰,活血通络,方选牵正散加减,组成:僵蚕、丹参、杭菊、赤芍、地龙、钩藤各15g,胆南星、蝉蜕、石菖蒲、白附子各10g,全蝎5g,生甘草5g。加减:血瘀阻络者加川芎10g,牛膝15g,桃仁lOg,红花6g;气虚甚者加黄芪30g,党参20g;脾虚者加太子参20g,白术15g。冷水煎取100mL口服,每天3次,每天1剂,10天为1个疗程,服用1~2个疗程,服药时忌酸冷。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面部的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外观基本正常,但作表情时面部仍稍有偏歪或阴天时面部稍有发凉、麻木等不适的感觉;好转:临床症状部分改善,部分面肌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2 治疗结果 81例中治愈60例,治愈率为74.07%,显效11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为100%。
  
  4 典型病例
  
  杨某,女,37岁,于2006年3月就诊,患者就诊前1天因乘夜班车感受风寒,晨起即感部面不适,遂来诊。症见:右侧面部活动不灵,嘴角歪斜,右眼不能闭合,右前额皱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流涎,不能皱额,舌红,苔薄黄,根据其病史及临床表现,诊断为面瘫,病因病机为痰浊内蕴,外风引动痰浊,风痰阻于经络,按上述方法,经针灸、推拿治疗10天,服中药牵正散加减10剂,诸症皆消,病告痊愈。
  
  5 体会
  
  中医学认为,面瘫的发生乃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侵脉络,使患侧气血痹阻,脉络失于濡养,导致该侧面部肌肉弛缓无力,受对侧牵拉而成歪斜。发病1周内,针灸治疗宜取穴少,轻刺激,推拿于发病后3天开始进行。现代医学认为,针灸可使肌纤维重新得到神经支配,使受障碍的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改善局部新陈代谢,加速面部的肌肉神经功能恢复。
  通过临床实践证明,本病采用针灸、推拿及中药内服综合治疗,可明显缩短疗程,提高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