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针加穴位注射治疗面Wt痉挛32例

2008-12-29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8年3期

  关键词:面肌痉挛;温针;穴位注射;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3-0031-02
  
  笔者应用温针加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3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患者:男15例,女17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5年;原发性面肌痉挛26例,继发性面肌痉挛(如面瘫后遗症等)6例。
  1.2 诊断标准(1)早期多为眼轮匝肌间隙性抽搐,渐至同侧其它面肌抽搐;(2)抽搐程度不等,可因劳累精神紧张及谈话等因素加剧,入睡则抽搐停止;(3)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
  
  2 治疗方法
  
  2.1 温针 局部取阿是穴(即局部痉挛剧烈或最早出现痉挛的部位;配穴:眼角抽动配太阳。面部和口角抽动配颧髂或地仓,颌部和耳后头皮抽动配翳风或颊车。常规针刺得气后取1cm艾条套于针尾,距皮肤2cm,点燃艾条下端,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统计疗效。
  2.2 穴位注射(1)药物:当归注射液2mL,维生素B注射液(500ug)lmL;(2)取穴:风池,曲池,足三里;(3)方法:将上述药液抽于5mL一次性注射器混合后(情绪不稳者可加入安定注射液10mg),穴位常规消毒,回抽无血,将药液缓缓注入穴中,每穴lmL。每次3穴,本次取风池(患),曲池(对),足三里(患),下次交替,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5天,再行下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统计疗效。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患侧面部肌肉在平静状态及诱因存在情况下面肌痉挛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显效:在平静状态下痉挛不发作,有诱因存在时仅轻微跳动,但次数明显减小,力量减弱,范围变小;好转:在平静状态下痉挛不明显,诱因存在时痉挛即出现,但比较剧烈的阵发性痉挛减少,力量减弱;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2 治疗结果 32例中临床痊愈15例,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
  
  4 典型病例
  
  许某,男,50岁,左侧面部不自主抽动,牵拉2年就诊。开始仅为左上眼睑跳动,未予治疗,逐渐加重,发展为左面部肌肉抽动频繁、麻木、沉紧,失眠多梦,纳差,经中西医药治疗无效。查左侧面部不自主频繁牵拉,口角偏向左侧,眼裂缩小,表情呆滞,舌苔薄腻,脉象弦细。诊断:面肌痉挛。辨证:阴虚阳亢、肝阳上扰。治则:滋阴潜阳、熄风止痉。取穴:阿是穴(面肌痉挛发作活跃部位)、翳风、四百、下关、颧髂、颊车、地仓。每次任选3穴,按以上所述方法治疗3个疗程,临床治愈。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5 体会
  
  面肌痉挛属中医学“筋急”、“中风”等范畴,《素问·阴阳至真要大论》日:“风胜则动”,《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见本病多由肝风内动所致,此外本病可由精神、情志因素而诱发,总的病机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阳枯竭,无以濡养筋脉,血不荣络,虚风内动而发病。《针灸大成》十二经气血多少歌:多气多血经须记,大肠手经足经胃……。足三里,曲池是足手阳明经上腧穴,据经络循行路线,“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远近配合取穴,能振奋人体之阳气,疏风散寒通络,加之风池共奏平肝熄风,滋阴潜阳之功。人体左右两侧的经络在生理上互为调节,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治疗上相互调整,患侧的经络处于气滞血瘀状态,其生理功能随之减弱,而健侧的经络是相对正常的,其生理功能相对旺盛。巨刺患侧,刺激旺盛的健侧腧穴,同时也激发了患侧经络的功能,通过经络的这种全身调整作用(即健患侧、腧穴交替进行)达到了血有所养,经络得通,瘀血得化,脏腑功能得调,风熄痉止,面痉当治。温针不但可以减轻病人的症状,有止痛化瘀,温通作用,可改善微循环,促进抗体的产生,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机体的活性。穴位注射是运用针刺和药物相结合的一种疗法,它继承了中医的理论并采用祖国医学的整体观辨证施治,同时与现代医学的局部观相结合,通过针刺机械作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穴位的开阖与传导作用,使三者共同结合从而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穴位注射采用当归注射液可以扩张血管,改善面部微循环,解除血管痉挛,维生素B注射液能营养神经,对恢复神经功能有辅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