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内耳性眩晕124例疗效观察
2008-12-29李春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8年3期
关键词:内耳性眩晕;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3-0008-01
1 临床资料
本组2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24例,男31例,女93例;年龄19~68岁,平37.3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8年。对照组124例,男25例,女99例;年龄17~73岁,平均40.1岁;病程最短2h,最长21年。临床表现为:阵发性眩晕,耳鸣、耳闷,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恶心呕吐或欲吐,并排除引发眩晕的其它疾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1)10%葡萄糖注射液150mml加入50%葡萄糖40mml、利多卡因70mmg静脉滴注,每天1次;(2)生理盐水250mml加入复方丹参注射液40mml静脉滴注。每天1次;(3)山莨菪碱片10mmg/次,每日2次。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施治。
2.2.1 肝阳上亢(43例) 症见头目眩晕,头胀头痛,烦躁易怒,口干或苦,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治以平肝潜阳,熄风止眩。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常用药物:天麻、钩藤、石决明、黄芩、栀子、菊花、杜仲、牛膝、白芍、当归、蔓荆子、夏枯草、川芎、丹参等。
2.2.2 气血两虚(53例) 症见头目眩晕,动则加剧,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以补益气血,健脾养心。方用归脾汤加减。常用药物:黄芪、党参、白术、熟地、当归、川芎、龙眼肉、大枣、五味子、炙远志、酸枣仁、茯神、天麻、炒扁豆、丹参、炙甘草等。
2.2.3 痰湿中阻(28例) 症见眩晕,头昏重,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饮食少,舌淡苔白腻,脉滑。治以化1x3GNZYPIr7XoSpm19PyPA==痰降浊,健脾和胃。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常用药物:天麻、法夏、陈皮、白术、薏苡仁、茯苓、吴茱萸、石菖蒲、白芷、藿香、砂仁、神曲等。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完全消失,1年以上未复发;好转:症状消失,半年以上未复发,发作时原方法治疗有效;无效:症状缓解,1月内复发,1年内发作5次以上。
3.2 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98例,好转2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97%;对照组治愈7l例,好转27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79.02%。2组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4 讨论
内耳性眩晕亦称“美尼尔氏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及听力减退。现代医学认为,美尼尔氏综合征是由于内耳膜迷路淋巴水肿,刺激前庭终器引发眩晕,是多个系统病变所引起的主观感觉障碍Ⅲ。本组病例采用利多卡因加高渗葡萄糖治疗能减轻内耳淋巴积水,丹参注射液及654-2能改善内耳微循环,促进内耳淋巴液的吸收。
本病属中医“眩晕”范畴,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由虚、风、痰、火、瘀所引起,与肝、脾、肾三脏相关。如《景岳全书·眩晕》篇中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强调了“无虚不能作眩”,《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头眩》中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治疗应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主。虚者补益气血,填精生髓,实者平肝潜阳,清泻肝火,化痰行瘀。根据笔者对124例病人治疗观察:属气血两虚型53例占43%;肝阳上亢43例占35%;痰湿中阻,上扰清窍的28例占22%。由于精血同源,肾精不足型并入气血两虚型中加补肾填精药物治疗;而瘀血型多兼于上述3型中出现,可加活血化瘀药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