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温州高校热门专业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
2008-12-29龚军姣
中国集体经济 2008年3期
摘要:文章探讨了温州高校热门专业大学生择业意向问题。采用自编的择业意向调查问卷,对温州大学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了不记名、半封闭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2007年温州高校热门专业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了解,择业意向比较合理,与企业需求能较好地达成一致,但是,有一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不足,对自身估计过高,没有很明确的职业规划。
关键词:温州高校;热门专业大学生;择业意向
一、引言
2002年,经济学家吴敬琏谈中小企业与就业问题时,认为温州基本上不存在失业问题和就业问题。时隔5年,温州的就业问题,尤其是温州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温州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产生“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具体体现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没有在有效的时间内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方面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大学生不了解市场信息,自我定位过高,没有认识到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从而调整自己的择业要求、选择恰当合理的期望值,结果很多大学生自我感觉良好,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学生一毕业即意味着失业。高校不了解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的就业意向以及学生对学校的教育期望知之甚少,因此不能形成有效的针对学生的办学模式,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教育没能够符合学生的要求,导致学生有“什么东西都没有学到”的错觉,降低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大学生就业上远远滞后于大学生及用人单位对高校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要想很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高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达到这个目标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其中,了解学生的择业意向也自然而然地成为高校必须完成的作业之一。本次调查就是基于这种认识下的一种尝试。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考虑到温州中小企业对热门专业的大学生的需求量比较大,我们对温州大学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了不记名、半封闭的问卷调查。商学院2007年有应届本科毕业生352人,其中男生162人,女生190人;应届专科毕业生416人,其中男生175人,女生241人,总共768人。在进行问卷调查时,以本
科生按30%,专科生按20%的比例进行抽样调查。在实际操作中为保障样本的代表性,我们选取的抽样比例比此标准稍大。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财会系和管理系各有应届毕业生约700人,但是作为参考样本,每个系仅随机抽取80份问卷。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62份,其中,温州大学商学院发放202份,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财会系和管理系发放160份,回收360份,有效问卷358份,问卷回收率达到99.45%,有效率达到99.44%,被调查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41.6%、58.4%,从总体情况看,被调查者具有温州高校热门专业大学生的代表性。
三、结果与分析
(一)择业首选地“传统”化,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户口所在地或居住地就业
统计数据表明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地依次是:户口所在地或居住地61.73%、就读学校所在地18.99%、省内其他大城市16.76%、省外城市4.19%、其他地区2.51%。
选择毕业后到户口所在地或居住地工作的学生占了半数以上,从访谈中了解到,主要原因是利用在当地的人际关系更有机会寻找到一份好工作,而且在户口所在地或居住地工作可以减少食宿等方面的开支。另外,部分学生在选择就读学校时并没有考虑以后工作的问题,主要出发点在于报一个好专业,作为今后就业的优势。
(二)就业首选单位的性质具有“温州特色”
在毕业生就业首选单位中,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包括政府、学校、医院等)和民营企业平分秋色,分别占39.11%和36.31%,选择国营企业和自己创业或其他只占14.80%和10.34%。另外,对于是否愿意到温州中小企业工作的问题,有67.89%的毕业生选择愿意,仅有19.44%选择不愿意,另外12.68%的毕业生选择不知道。
民营企业成为大学毕业生的主要择业单位之一,非常具有温州特色,这与温州的民营经济相当发达有关。另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而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意识也在发生变化。
(三)“自己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择业标准
本题的设置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在自己认为最重要的选项后填“5”分,次重要的填“4”分,以此类推,选择五个选项并给以相应的分值。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利于个人发展3.01分>福利待遇2.22分>单位前景1.63分>专业对口1.60分>工作地点1.50分>单位知名度0.71分>轻松性0.63分>社会的需要和贡献0.47分。
在上述选项指标中,“有利于个人的发展”的平均得分居首位,成为现今大学生最重要的择业标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目标的追求,已经主导着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行为。大学生注重自我发展,有与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方面;但如果过分强调个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的现实,造成择业的困难,这是需要注意的。总的来说,大学毕业生更看重的是长远的利益,而不仅仅是眼前的利益,而且挑选工作的标准也不是片面性地只看工资,福利待遇也是大学毕业生所关注的。
(四)工作之初的预期工资“比较现实”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工作之初期望的工资收入中,1000-2000元之间的比重最大(61.45%),其次是500-1000元之间(18.72%),再次是2000-3000元以上(14.25%),最后是3000元以上(5.59%)。大学生就业的工资价格定位,是由市场上的“供需”关系确定的。根据对温州人才市场的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工资价格定位是月薪1000-1500元。对比大学生期望的工资标准,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期望的月薪标准是适当的,毕业生对工资的预期比较客观,没有过高地抬高自己的要求。但仍有将近20%的学生的期望收入超过了市场上的工资标准。大学生对月薪的期望值高于实际,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五)考研“热”在温州高校“偏冷”
调查显示:只有5.03%的学生想考研;而有73.46%不选择考研,他们会选择先工作,其中有很多人会选择考公务员;另外有19.27%尚在犹豫中,没有明确的计划。总的来说,温州高校大学生考研偏冷,这跟大城市的高校大学生有所差别。但是,从近几年温州大学考研人数统计数字来看,可以发现,随着温州大学办学层次和招生成绩的提高,温州大学考研人数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因为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上升,以及一些企业部门就业门槛的升高,很多毕业生不得不考虑是否考研这个问题。还有部分选择考研的人坦言他们是因为没有做好就业的准备而选择考研,以此作为缓冲。
(六)择业自主性较强
调查显示:78.33%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自己做主,只有13.61%和8.05%的毕业生由家长安排或其他。因此可以看出毕业生越来越倾向自己寻找合适的工作,这样可以增加就业的自主性,但是也有可能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现在许多毕业生跳槽率很高,就是因为择业时没有经过慎重地思考,因此建议学生就业前不妨征求父母和亲友的意见,不要只顾着自己的意愿而忽视自身条件以及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做到理智择业。
通过对温州高校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分析,我们发现,不同性别、不同学历的毕业生的择业意向存在很大的差别。
首先,男女生相比,女生更倾向于安稳的工作,期望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男生为30.82%,女生为45.73%;创业方面,选择创业的男生为15.72%,女生仅为6.03%,选择创业的男生比例是女生的2.5倍;女生工作初期的预期工资比男生低,愿意接受500-1000元工资的女生为27.14%,而男生仅为8.18%,女生是男生的三倍多,期望得到1000-2000元工资的女生为56.78%,比男生少10%左右;考研方面,决定考研的男生比女生多,决定不考研的男生比女生多,没想好是否考研的女生则是男生的两倍,可见女生的顾虑更多。
其次,本科生与专科生相比,本科生更乐意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这一项选择,本科生比专科生多26%,而专科生比本科生更乐意去民营企业,多出了18%;在择业的首选条件中,专科生比本科生更看重专业对口,两者分值相差1.16分;对于工作之初的期望工资,0.98%的本科生选择500-1000元,7.84%选择2000-3000元,而25.78%的专科生选择500-1000元,4.69%选择2000-3000元;对待去温州中小企业就业问题上,本科生中54.90%选择愿意、24.67%选择不愿意、19.61%选择不知道,而专科生中,72.27%选择愿意,16.41%选择不愿意,9.77%选择不知道。
将这次调查的样本作为总样本,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即以性别、学历为分类依据将总样本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小样本,对各个小样本进行统计汇总,求出各选项的值(所占百分比或单个分值),再求小样本各选项的值与总样本各选项的差值,我们是以求小样本与总样本的离散程度来看不同分类对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影响的,计算公式如下:
如以性别为分类标准,假设男生样本中各项的值为x1,x2,x3,x4,……xn,女生样本中各项的值为y1,y2,y3,y4,……yn,而总样本的各项值为z1,z2,z3,z4,……zn,代入数据可得结果为S1=0.429546854。同理可得,按学历分类的结果为S2=2.256230760,由此可以看出,学历导致的不同学生择业意向的差异较大。这一调查结果也得到了证实。就温州大学商学院而言,本科生的就业率不到专科生就业率的一半,这说明学历对择业意向的影响很大,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就业。
从总体上来讲,2007年温州高校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了解,择业意向比较合理,与企业需求能较好地达成一致,但是,有一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不足,对自身估计过高,没有很明确的职业规划,这对大学生未来的择业和就业都是很不利的。针对大学生择业意向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学校和学生两个主体出发,做好工作: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提供全面的就业信息服务,及时搜集、整理、储存和发布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包括专业、人数、报酬、用人单位基本情况等,供大学生随时了解。组织“大学生就业招聘会”,为用人单位和大学生提供双向选择的机会。加强大学生就业观的指导和教育,为不同学历的学生提供不一样的指导。
其次,学生自己要树立“先锻炼、后发展”的就业观。随着大学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给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也给用人单位带来了“优先录用”的“自主权”。大学生的考试成绩、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和文凭等固然是用人单位考虑的重要条件,但在市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是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经验,这对刚出校门、缺乏实践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是不利的因素,大学生先到基层或偏远的地区锻炼几年,等具备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能条件以后,再寻求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职业,也未尝不是一条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好途径。
参考文献:
高慧.上海高校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J].中国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