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人才特区建设的现状及其障碍因素研究
2008-12-29吕佳
中国集体经济 2008年7期
摘要:文章主要着眼于近年来南通人才特区建设工作的总体情况,抓住人才开发这个核心问题,从南通进行人才特区试点的现状出发,分析南通自身在人才开发问题上存在的问题,归纳出制约人才特区建设的若干障碍因素。
关键词:南通;人才特区;建设现状;障碍因素
一、人才特区的内涵
人才特区的概念是由樊作礼在2000年根据上海的“人才高地”建设而提出的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新概念。人才特区是指人才工作的特殊区域,即在特定区域内,人才工作的政策保障、体制建设、机制运行、资金投入、环境营造和工作内容、工作模式等都具有比区域外的优先性和特殊性。
经济决定人才,人才推动经济,人才资源是第一生产力。2005年底,江苏面临经济发展的一个新起点,为缩小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江苏省委委组织部和江苏省人事厅出台相关方案,展开江苏人才特区试点工作,以化解江苏经济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和国际化人才稀缺的突出矛盾。南通凭借区域经济的超常发展及南通市人事人才的基础和对现有机制创新的思路和举措,成为首批试点单位中的唯一地辖市。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才特区与人才高地、区域人才开发有一定的渊源,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对人才进行开发利用,发挥人才集聚的优势,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二、南通人才特区建设的目标
南通市委、市政府一直贯彻人才强市的战略,充分重视人才在南通经济跨越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南通被确定为人才特区试点城市后,南通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南通人才特区的建设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和部署工作,确定了南通人才特区试点工作的总体目标:突破现有人才管理体制、政策性瓶颈,以门槛最低、限制最少、政策最优、环境最好、国际化程度较高为标志,构造南通在规模、层次、结构、集聚力、效能等方面一流的人才优势,把南通建设成为适宜优秀人才生活、工作、创业、发展,人才资本持续增值的人才集聚高地。具体细分为:人才总量目标、人才素质目标、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人才产业分布4个子目标。
在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南通市的人才特区建设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与上述的4类目标的实现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在南通形成人才聚集效应有必要就南通当前的人才特区建设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找出进一步发展的切口,从而为南通人才特区的顺利建设奠定基础。
三、南通人才特区建设的现状及其障碍因素分析
(一)“十五”期间南通人才特区建设取得的成就
“十五”期间,南通市各级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目标,着力抓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4个主要环节,2471892fa3317f659d3274692cdb067c122a7e31b676cad0b0ed58501257c2d9努力建立健南通市场导向的人才开发工作新机制,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南通的人才特区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首先,以制定政策为先导,积极营造了人才特区政策优势。建设人才特区,政策是先导。人才政策不突破,就谈不上建设人才特区。从2005年起,南通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精神,结合南通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才特区建设工作的意见,从人才战略高度出发,规划了对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以及经管类人才的吸引,培养,保留发展以及其亲属的安排等内容,对南通人才特区的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其次,以完善工作机制为保障,切实营造了人才特区的体制优势。坚持“党管人才”、建设人才特区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必须切实加强组织和领导,不断完善运行机制。近年来,南通在建设人才特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从以下方面为人才特区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体制:建立了领导责任机制;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建立考察调研制度,不断推进了南通市人才特区建设。
再次,以各类活动带动,营造聚才优势。建设人才特区,活动是平台。为进一步扩大人才特区建设的影响力,增强人才特区的聚才磁力,南通市委市政府组织南通人人事局,南通科技局以及各类科研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大型招才引智活动,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营造了人才特区建设的浓郁氛围。
最后,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契机,不断营造人才特区的环境优势。围绕把南通建成苏中地区最具现代化的亮点、“长三角”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地方这一目标,南通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城市环境整治措施,城市环境有了极大改观。加上成功举办亚洲艺术节等“五大活动”;“五城同创”取得新成效,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南通的城市知名度不断提高。优异的人居环境,良好的城市知名度,成为南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二)制约南通人才特区建设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
虽然自2005年南通被江苏省确定为第一批人才特区的试点城市以来,南通的人才特区建设在引才、育才、留才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与上海、北京、苏州等城市的人才聚集效应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差异的根源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分析。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4/VBWAkgMuuR2a7VD97oYE4u.webp)
1、南通人才资源内部结构的障碍因素分析。(1)人才结构不合理。一是高级职称人才80%以上集中在文教卫系统,在企业工作的占比很少。二是人才的知识构成与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有较大差距,高科技知识和能力普遍较弱,知识老化问题尤其突出。三是高层次人才的年龄偏大,南通市现有45周岁以上的高级职称人才超过了总数的60%。各类专家230人,超过60岁以上的占70%。四是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高职院校偏多,所培养的人员学历层次偏低;社会培训机构规模偏小,且以营利为目的,培养人才总量偏少、素质偏低,致使出现低学历、单一型人才“过剩”与复合型、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短缺”并存的现象。(2)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一是高学历、高级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偏少。截至2005年底,南通市具有高学历,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才总量约为13800人,仅占人才总量的2.93%,低于全国的5.6%和江苏省4%的平均水平。与江苏其他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南通的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在数量均相对较低,有待于进一步开发人才资源,更好的引才、育才、留才(见表1、表2)。二是从事创新和科研开发(R&D)的人才少,与苏南有明显差距。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南通科技人员中,从事研发工作的人员占科技人员总比重的2.68%,大大低于苏州3.87%,无锡4.92%,常州6.25%;而科技人员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也远远低于苏南的苏、锡、常。从事创新和研发工作的人员数目如此之少,严重制约了南通经济的创新能力,影响了南通经济的长足发展(见表3)。三是高技能人才偏少。2005年底,南通市现有职工97.3万人,技能人才18.7万人,仅占19.2%;高技能人才1.9万人,仅占南通市技术工人总数的9%,与发达国家35-40%的比例差距太大。从市场需求看,新兴的电子、信息等产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十分旺盛,绝对缺口超过50%。(3)人才积聚环境培育仍不到位。南通市虽然在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若干个领域里具有比较优势,但在人的思想观念、社会文化底蕴和人才市场发育程度等人才环境方面,与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存在较大差距,而这些差距构成了南通吸引优秀人才工作中的最大障碍。(4)社会支撑条件不尽人意。一是客观因素制约。与上海、苏州等城市比较,南通的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低,生活费用高,直接影响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使用成效。二是人才市场建设局限。从整体上说,南通对建设人才资源高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还没有成为全体市民的共识,特别是管理层对高层次人才的使用还有诸多限制。
2、人才资源面临的外部障碍因素分析。(1)上海等发达地区的人才特区发展战略的实施。上海在2000年初就制定了“构筑上海人才资源高地”的人才发展战略目标,2004年围绕科教兴国战略,上海又提出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利用吸引、聚集人才的区位优势,结合自身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人才资源,实现人才总量的增长,为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发达地区纷纷出台相关的人才特区建设、人才小高地建设的优惠政策措施,吸引各类人才资源的聚集,加之其本身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优势,社会文化生活环境优势必将造成人才流动的马太效应,给南通的人才特区建设造成威胁。(2)区域经济竞争的加剧。当前,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为代表的区域经济体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虽然区域经济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但将不可避免的提高南通人才引进、使用的成本,给南通人才工作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同时,伴随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的新浪潮,各地产业更趋同构性,这就必然造成大家都争夺十分有限且类型相近的人才资源,其中优秀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作为骨干力量,更是成为各地集中争夺的焦点。(3)高层次人才的外流趋势的凸显。南通历来是教育之乡,曾是众多的院士、科学家和艺术大师的摇篮。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基础教育已经成为南通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但是,南通培养出来的大部分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回归南通,为南通经济发展贡献自身力量的比例相对较少。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南通高层次本土人才的外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南通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
四、南通人才特区建设工作的展望
目前南通人才特区建设已经实施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才特区建设的经验,充分利用江苏省委委组织部和江苏省人事厅给予的优惠政策,并结合南通市委、市政度提出的创新、突破、务实、高效的人才特区建设目标,南通人才特区建设业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结合对南通人才资源的内外部障碍因素分析,我们发现南通的人才特区建设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南通只有坚持贯彻人才强市的战略,充分重视人才在南通经济跨越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南通经济发展的高位稳定优势、基础教育优势、区位优势以及外部人才聚集效应的辐射作用,从机制建设、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吸引、留用以及保障角度出发,才能做好人才特区建设的工作,借助各类高层次人才资源推动南通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