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度“屏蔽门”事件:网络社会的敌人

2008-12-29杜骏飞

传媒 2008年10期

  
  公元200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在汶川地震余波未了、奥运会徐徐收场之际,曾经一度被隐没的“三鹿毒奶粉事件”浮出了水面,出现在了各大媒体上。毒奶粉事件激起了人们巨大的恐慌,激起了人们对食品行业的信任危机。恰在此时,网络媒体业又曝出“丑闻”,这次事件的主角却是显赫一时的中国著名搜索引擎公司——百度。舆论聚焦于百度搜索屏蔽三鹿毒奶粉报道的传言,我们姑且将其称为“百度屏蔽门事件”。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我们目前得到的信息仍然不够完整,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现有材料中对“屏蔽门事件”本身分析出一些基本的思考线索:
  第一,企业以搜索引擎为“危机公关”对象、抹杀自己的不良信息记录,这种事件是否经常存在?从目前的资料来看,这类事件早已不是行业秘密,甚至可以说已经是公关业的行业常规。或许我们可以进一步假设,三鹿公关引发的屏蔽门事件所暗示的,很可能只是搜索引擎不良商业内幕的冰山一角。
  第二,百度屏蔽门事件本身是否确实?从目前的信息来推测,这并非空穴来风。有网友用统计记录证明百度存在“屏蔽三鹿负面信息”的可能。发现“百度上所有的三鹿负面新闻,都是在9月12日后开始出现的。用网上广为流传的热帖标题‘三鹿,在小朋友的生命健康面前请不要表演’作为关键词搜索,9月12日下午,google显示11400篇,而百度仅能显示11条。9月13日上午,google显示11800篇,百度却‘激增’到54条。”还有网友尝试用一个最简单的动作证明三鹿公关信的真伪:在百度和google分别输入“肾结石”,你会发现百度的首页竟然看不到任何相关的负面新闻,google搜索的第一条就是三鹿负面新闻。从对比数据来看,百度对相关事件的搜索结果的确有过这种显著而不仅仅是微妙的变化。尽管百度曾就 “为什么搜索结果比谷歌少?”的指责,辩解说是模糊匹配和精确匹配的差别问题,但我们仍然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怀疑精神来做一个理论分析。简言之,我们并不是要用这篇文章来对三鹿或者百度做媒体审判,本文的目的在于探究与“百度屏蔽门”类似的事件的意义和影响何在。
  
   当搜索成为屏蔽
  
  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搜集互联网上的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的系统。在2007年热门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一书中,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把信息搜索归入了抹平世界的“十大推土机”之一。他说:“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那么多人,可以靠自己就能找到这么多资讯,关于这么多人、事、物。”搜索引擎的先进性及对社会的贡献毋庸置疑。
  但与此同时,搜索引擎公司本质上也是一个企业。作为企业,它要盈利,需要经常受到客户的委托去完成商业服务,包括为企业提供竞价排名、广告等,这属于搜索引擎的正常业务。这种对正常商业利益的追求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我们所探讨的是:它的所作所为哪些是不正常的?通常,竞价排名是搜索引擎服务商的一种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