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油企业海外并购风险及对策

2008-12-29

中外企业家 2008年3期

  近年来,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纷纷开展海外并购,进入了亚非拉国际资源市场。2002年1月,中海油出资收购了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的油田权益,同年又收购了英国石油在印尼的部分油田。继收购加拿大ENCANA公司持有的厄瓜多尔油气后,2005年中石油又成功地收购了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改写了中国公司海外并购的最新纪录。当然,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并购业面临着各种国际政治风险,遭到不少挑战和挫折。从中俄石油管道“安大线”之争到2005年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失败,预示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进入政治风险频发期。为此,我国石油企业应审时度势,精心筹谋,有效规避政治风险,以实现企业海外投资的战略目标。
  
  一、我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风险因素
  
  企业开展海外并购,面临复杂的多变国际风险,而政治风险是我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最大、最不可预期的风险。这些政治风险形式主要有:征用与没收、国内化、外汇限制、进口限制、税收管理、价格管制以及劳动就业限制等多种形式,石油企业海外投资除了上述一般政治风险外,还面临其他一些特殊的政治经济风险。
  1.由于油气石油资源分布不平衡引发的对资源控制权的争夺,加大了地缘政治风险
  由于油气资源在全球地理分布极不平衡,围绕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世界石油供应地过度集中于中东,作为世界油藏最丰富的地区,中东在世界石油供应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另一方面,世界石油消费主要集中在北美、亚太和欧洲三大地区,而这三大消费地区的储量仅占世界的12%,产量仅占世界的25%。未来竞争的焦点都将集中在中东、中亚、俄罗斯等地区,尤其中东地区的石油争夺为最。国际石油市场与国际政治经济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波动日趋频繁。
  2.蕴藏丰富资源的东道国往往发生政局动荡,恐怖、战乱和民族冲突纷争不断
  除了中东地区一直是恐怖事件的多发之地外,其他油藏丰富的非洲地区如尼日利亚和苏丹、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其政局动荡不稳,社会矛盾尖锐,外商投资经营活动往往会冒很大风险。恐怖主义、民族主义分子往往都把外资和外国势力作为攻击目标,一旦危机爆发,外国公司往往首当其冲,成为受害者。如尼日利亚经常发生专门破坏外国油田设施和石油管道的事件,2007年埃塞俄比亚发生对中国石油工人的枪击及绑架事件,给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拉响警报。
  3.东道国的外资外贸政策法规的不断调整变化,加大了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程度
  当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与东道国的利益目标不一致时,东道国就会动用经济保护主义等政策,甚至修改法律法规,以限制跨国公司的经营,这种不可预见的经济变故会产生很大的风险。典型的如中俄之间的“安大线”(输油管线)之争,后来日本插足中俄能源项目,俄罗斯出尔反尔,利用中日两国的竞争和矛盾,不断调整政策,从中谋取最大利益。
  4.政府直接或间接干预外资对资源的并购,致使企业的并购受挫
  由于油气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外资对石油资产的并购政治敏感度很高,往往会受到东道国的重视,甚至进行直接或间接干预。而且由于中国三大石油企业集团都是国家垄断性资产,其海外并购活动往往被某些人认为背后有国家和政府的支持,这就更增加了政治风险压力。2002年中石油收购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由于俄政府干预,中石油只得宣布退出竞标。2005年,中海油收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由于遭到美国布什政府的强烈干预而受挫,可以说,政府干预将是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最大政治风险之一。
  5.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遭到竞争对手及国家的排挤和干扰
  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制造和散布“中国石油威胁论”,蓄意将中国石油进口问题过分“政治化”,美、日、俄等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有意干扰、排挤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对海外石油开发权的公平竞争,中海石与中石化2003年分别购买英国天然气集团在哈萨克斯坦里海北部油田股份未果。类似事件今后还会发生,这不能不引起我国石油企业的警觉。
  
  二、石油企业应对政治风险的策略
  
  1.强化政治风险意识,加强东道国政治风险的评估
  首先要树立政治风险意识,全面认识跨国经营面临的各种政治风险。加强投资选择地区和东道国的政治风险的评估,分析判定有关目标国的总体政治形势,选择相对适宜的投资东道国家。从宏观方面对东道国政局、政治风险类别及社会稳定程度进行调查分析,以确定风险程度。评估的重点应是政府对外国公司的政策、各政党的政治势力较量及其政治观念;政策的走向和选择程序;东道国政府与我国政府关系亲疏程度。
  2.建立有效的海外投资风险预警机制,规避相关政治风险
  中国石油企业要更好地防范跨国并购的政治风险就需要对国际政治格局、各国的贸易政策、外交政策以及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不能将跨国并购简单地看成是一个单纯的价格谈判问题。从“安大线”之争再到中海油并购优尼科的折戟,多少可以看出中国石油企业反应不够灵敏,与东道国的沟通上存在不足。
  3.积极在东道国开展相关社会公关活动
  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以及社会公关活动,树立企业良好形象,降低政治敏感度。我国石油企业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过程中,还应该积极开展社会公关活动,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和文化背景中,这样将有助于缓解由石油竞争导致的冲突和矛盾,形成和谐共处、互利双赢的局面。当面临政治风险时,要及时与东道国沟通,阐明弊害,以获得谅解和支持,保护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
  4.通过实施本地化战略,最大限度地规避海外投资风险
  本地化战略的最大好处是,大大降低进入东道国市场的门槛和政治风险,而且有可能享受该国国民待遇,免受非关税贸易制裁,降低政治敏感度。首先要学习和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法规,聘请当地的法律人才,他们熟悉本土法律法规、办案程序及其他注意事项,通过寻求“本土化”法律保障,这可大大降低政治风险。以中石油为例,该公司非常注重与资源国的合作,中石油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帮助当地培训石油专门人才、打水井、建医院和学校,极大地密切了与当地人民的关系,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5.在股权投资安排方面,选择合资方式风险较小
  一般而言,合资比独资政治风险相对要小,受到东道国的欢迎。中国企业在政治动荡的国家投资,选择合资方式进入风险比较小。利用对方人员、信息、社会文化和人脉关系等优势,又可发挥中方的技术、资金优势和经验。这不仅可以提高投标的中标率,而且可以进一步掌握东道国的石油资源状况,熟悉当地的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和文化习俗,进一步获得东道国政府和企业的信任,有利于本国市场的开拓。
  6.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竞争合作,建立跨国战略联盟,实现双赢格局
  我国企业应主动与东道国企业及竞争者开展竞争合作,建立跨国战略联盟,通过结盟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造就双赢格局,可以降低跨国经营的风险,对于国际化经营处于初级阶段的石油企业来讲,也不失为一条捷径。
  7.我国政府应当为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保障
  我国政府应充分利用和平外交手段,与相关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为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经营,提供实质性的保障机制,必要时给予灵活外交上的努力和支撑。如我国先后举办中俄友好年、中法友好年等活动,为中国企业进入东道国开展投资经营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中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及与东道国的合作和协商,保护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资产。
  (中国石油大学;中石化集团河南油田油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