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力市场的逆向选择

2008-12-29季娟娟

中外企业家 2008年3期

  一、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模型
  
  信息不对称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乔治·阿克劳夫(George’Akerlof)在1970年发表了名为《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的论文。由于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中是最普遍存在的最基本事实,因而乔治·阿克劳夫讲的虽然是旧车市场,但可以延伸到烟、酒等所有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等等。下面就在阿克洛夫的逆向选择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逆向选择问题进行分析。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概述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典型特征是信息不对称,这样就会造成劳动力市场的逆向选择。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单位招不到高素质的人,而与此同时很多高素质的人又找不到工作。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的质量良莠不齐,现在就假设只有两种:高素质的和低素质的。求职者自己知道自己是高素质还是低素质,但是招聘者不知道求职者是高素质还是低素质。同时假设:高素质求职者要求的工资是3 000元以上,招聘者愿意给高素质的4 000元以下的工资,即双方可以在3 000~4 000元之间达成交易;低素质求职者要求的工资是1 000元以上,招聘者愿意给的是1 500元以下,即双方可以在工资1 000元~1 500元之间达成交易。但是招聘者不会一开始就拿出4 000元的工资,因为他没有正确的信息来区分对方是高素质的还是低素质的,当然招聘者也不会一开始就给2 000元的工资,因为那样的话他就招聘不到高素质的员工。所以他会在1 500元~4 000之间选择一个点作为起点,比如为了保险起见,以2 750[(1500+4000)÷2=2750]元以下的工资雇佣求职者,结果就使得高素质的求职者将退出劳动力市场,这就是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劣币驱除良币”的效应。
  下面是搜集来的一些资料:
  1.近年来,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和录取人数均大幅地递增,这与我国自1999年开始的研究生扩招政策有密切的关系。在扩招政策背景下,各招生单位每年都加大了研究生招生规模,再加上本科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考研已经成为目前一大社会热点(见下表)。
   2001—2006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
  2.某大学招聘10个辅导员,前来应聘的竟有14名博士研究生和500多名硕士研究生。2007年3月26日,湖北大学计划招聘10名辅导员,学校人事处在部门网站上发了招聘信息,不到三天,工作人员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600多份报名表,其中有14名博士研究生和500多名硕士研究生。大量前来递交简历的学生基本来自武汉大学、华科大等名牌院校,甚至还有来自国外留学的硕士生。
   3.“2006年全国人才交流会”和“第二届全国高级人才洽谈会”在北京展览馆同时举行,有意思的是,两个会厅虽然是同一张入场券,但想进入“高级人才洽谈会”,你还必须有其他的“通行证”。现场的通告中这样写道:“高级人才购票后凭下列证件入场:硕士以上学历证书;副高级以上职称证书;留学人员凭个人护照或国外学生证书;企业部门经理凭工作证、任职证书或相关证明文件。”
  用人单位对文凭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前一些岗位仅要求大专以上学历,而现在却要求本科以上:一些以前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的,现在却要求硕士以上学历。与此同时,一些人力资本高的学生却无法通过文凭证明自己的真实水平,形成了知识失业。可以这样认为,与相同教育水平的同学相比,能力相对较低应该是这些人不能获得满意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旦能力较低的毕业生进入到上一级就业市场中,就会不可避免地造成上一级就业市场中低能力毕业生的比例上升,就会在高端市场产生“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上面的一些资料告诉我们:⑴别说本科生不吃香了,现在就连研究生也不吃香了;⑵相比而言,更高层次的学历更受企业欢迎;⑶有时候低文凭比高文凭的报酬还要高。
  
  (二)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理论分析
  劳动力市场的典型特征就是就业机会与劳动力资源之间的信息分布不对称,不对称信息在交易中占有主导地位。劳动力市场的非对称信息障碍会使得雇主和雇员同时陷入困境,从而导致“逆向选择”。
  假设劳动力市场上有高素质和低素质两种雇员,高素质的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