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收入满足度分析
2008-12-29张群淦晓磊蔡守英
中外企业家 2008年11期
一、关于社会资本的文献回顾
关于中国目前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问题,在学界已经是一个共识,而且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一般认为,适当的收入差距是可以激励劳动者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但是收入差距持续地扩大不仅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还可能产生严重的经济及社会后果。陆铭、王亦琳和章元(2005)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指出收入分配差距或者不均会带来贫困的增加,主要是针对农村贫困和城乡贫困分别进行讨论:收入差距的扩大还可能降低社会流动性,如果一个社会的收入差距过大,社会上有很多人特别是收入低的人,没有获得更高收入和提升社会地位的机会或希望。收入差距扩大对于经济增长还会产生负效应,主要是通过信贷约束(Fishman&Simhon,2002)、税收政策(Benabou,1996)等方面分析。除了这三方面的主要影响,理论界也还在进一步研究收入差距扩大的其他影响,余央央、封进(2006)从收入差距对健康影响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收入差距对健康的影响呈现“倒U”型,收入差距不利于医疗公共品的提供,而且收入差距的扩大对低收入人群的健康更为不利。Rothstein&Uslaner(2005)从经济平等(economic equality)和机会平等(equality of opportunity)的角度考察了平等和社会资本的关系,得出结论:不平等将会影响社会信任降低,而社会信任的降低又使得改进分配、促进平等的政策难以实现,从而导致分配不均的进一步恶化。由此笔者认为,在一个社会资本认可度高的社会,人们对收入水平的差距的满意程度是较高的;而在一个社会资本认可度低的社会,人们之间的互信程度低也必然产生对社会收入差距的不满。本文也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尝试利用中国的数据作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收入满足度分析,对处于不同阶层的人对其社会资本的认可度以及其对收入差距的满意度进行交叉分析。
二、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社会资本的测量,信任、义务和规范等社会资本的形式难以观察和测量。以往的许多文献用社会资本的结果来测量社会资本,例如信任水平或者经济合作水平(张维迎、柯荣柱,2000);也有学者认为用信任测度社会资本,但这会产生较大偏差,因为这种测量方法容易受到法律和经济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卢燕平(2005)在实证研究社会资本与金融发展的关系时,用自愿免费献血作为社会资本的替代变量。她认为自愿免费献血是由社会义务、规范和信任等决定的,不受经济和法律的影响,因而更能准确测度社会资本。本文也采用了这种相关替代变量的测量方法,用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对自身人际关系满意度作为社会资本的替代变量,用典型代表的个人对收入的满意度作为对收入差距满意度的替代变量。通过对个体进行有代表性的调查,一般可以测量合作理念、信任和社会纽带这些指标。在以调查为基础进行测量时,一些重要的结果就会脱颖而出。
1、数据描述
收集的数据主要来自2006年对上海、河南、江西、福建、湖北等省市不同职业的人发放的1200份问卷调查(有效问卷1082份)。问卷调查人群是不同省市、不同职业状态、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婚姻状态、不同社会地位,我们认为这样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问卷对关于社会资本的问题设计是“人际关系总满意度、邻里关系、亲戚关系、单位内人际关系、社会上关系,将每个关系满意程度分成1~10,1分最低,10分最高”;对收入差距的问题设计是“社会收入分配关系满意度,1~10,1最低,10最高。”本文主要从大量的指标中选取了几个主要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职业、人际关系总满意度和社会收入分配关系满意度。我们这里一般地认为职业好的人其经济地位也相应较高,较高的经济地位带来不错的社会地位,而社会地位越高的人对自己的社会资本认可度越高,从而对收入差距满意度也较高。
2、不同职业背景下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关系
通过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之间存在较高的正的相关性,这也印证了本文开始的推断:经济地位较高则社会地位较高;同样,社会地位较高则经济地位较高,但是这里我们没有作具体是经济地位还是社会地位占支配地位的分析。
3、社会地位下的人际关系总满足度和社会收入分配关系满足度的分析
从上面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在以社会地位作为控制变量的条件下,人际关系总满足度和社会收入分配关系的满意度形成较高的正相关性,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在社会地位与社会上人际关系满足度和社会收入分配满意度的高正相关,说明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对自己的社会人际关系满足度和社会收入分配关系的满意度评价也较高。
4、社会关系总满足度与社会收入分配关系满意度相关分
由于社会上人际关系满足度和社会收入分配关系满意度都是一种主观的反映,因此难免存在一定的主观偏差,从相关分析得出两者具有相关系数达0.408,我们认为在数据条件存在一定缺陷的情况下(主观的界定受环境、心情等因素影响)这样的系数是很高的相关性联系,这说明社会上人际关系满意度对社会收入分配满意度有正相关的较强的解释力度。也印证了文章先前的假定:社会上人际关系满意度较高的人对社会收入分配关系的满意度也较高。
从上面一系列的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社会人际关系满足度高的人对社会收入分配关系满意度也较高,因为前面提到的本文把社会人际关系满足度作为社会资本的衡量指标,收入分配关系满意度为收入差距满意度指标,所以上面的分析也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拥有较高社会资本的人对社会收入差距的满意度较高,而拥有较少甚至没有社会资本的人对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满意度较低或者很低。
三、结语
除了上面的使用社会收入分配关系满意度这样的主观指标作为收入差距的变量,还有文献使用基尼系数为指标作为衡量收入不公平的变量(Bo Rothstein&Eric M.Uslaner)。
前面的分析表明,社会资本对收入差距满意度有明显的影响。“信任”被视为主要的社会资本,这包括自己对他人的信任和他人对自己的信任,一个社会资本高的社会,人们对收入差距的满意度会较高,因为人们相信他人较好的薪酬待遇是通过努力工作,积极奋斗而来的,如美国、荷兰、加拿大等国家;而一个社会资本低的国家,人们对收入差距满意度很低,甚至出现对富人仇视的现象,这也是因为人们之间信任不够或者根本不相信别人,特别是那些社会资本低的人和占有社会资源少的人,他们会认为是社会不公平,从而造成巨大的收入差距,甚至将影响一个社会的安定。
中国目前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这与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相矛盾,社会收入差距也成为近年来老百姓最关注的话题之榜首。经济学家们对缩小收入差距的讨论更多是使用政策或经济手段来调节,文章给了一个另外的角度——社会资本,增强人们之间的信任,提升社会成员的社会资本也将会对收入差距严重的现状有所缓